吃蘑菇的季节来了!不要私自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2020-07-09 17:01:05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高温多雨,雨水充沛,野外的蘑菇疯长。一些市民因为想尝鲜,误食毒蘑菇,甚至生吃蘑菇,导致食物中毒!近日,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两天内收治了5名误食蘑菇中毒的患者。该院职业病科张伊莉副主任医师提醒,不要凭个人经验鉴别蘑菇是否有毒,不要私自采摘食用野生蘑菇,更不要生吃“蘑菇刺身”!一旦误食,应尽早到医院处理。

案例一:

35岁男子生吃蘑菇急性中毒

6月5日早上9时,林先生(化名)在天河体育中心游泳馆附近看到树下有新鲜的野生蘑菇,忍不住想尝一口,稳妥起见,他把菌伞部分捏碎,只进食了少许碎片,后来觉得味道不太对就吐出了大部分碎片,并喝了不少水。到了中午12时左右,林先生出现恶心、呕吐2次,并且伴有腹泻。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中毒了,马上自行大量服用清水,下午及晚上没有再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但是6月6日上午进食早餐后,仍然觉得胸闷,便来到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急诊,抽血等检查显示,林先生是“急性毒蕈中毒”。最后,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鉴别,林先生误食的蘑菇是“铅绿褶菇”。

案例二:

误吃“荔枝菌”4人中毒

6月6日晚,两男两女紧急来到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因“恶心、呕吐、腹泻5小时”于6月7日收入该院职业病科。据张伊莉介绍,患者为一家人,在野外采摘了一些白灰色的蘑菇,以为是“荔枝菌”,便带回家和冬瓜、瘦肉等一起煲汤。当天中午一家五口人喝了汤,2时多其中四人就出现腹胀、恶心、频繁呕吐等症状,随后紧急转到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经鉴定,他们误食的蘑菇为“近江粉褶菇”。

“近江粉褶菇为广东常见中毒菌属,去年也是荔枝成熟季节的时候,我们医院也收治了多起该菌中毒病例。”张伊莉说。

治疗:

尚无特效药,需尽早对症治疗

张伊莉介绍,毒蕈种类繁多,不同的毒蕈造成的急性中毒累及的器官组织有很大的差异,其预后及治疗方法也不同。目前,根据中毒的累及组织器官与临床表现的不同,通常可将急性毒蕈中毒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损害型、肾损伤型、横纹肌溶解型及光过敏性皮炎型等。

目前急性毒蕈中毒尚无明确的特效解药。进食后尽早洗胃、导泻、清除吸收的毒物,针对不同中毒类型的对症支持、器官保护是急性毒蕈中毒诊治的基本方法,对死亡率极高的肝损害型毒蕈中毒应尽早运用血液净化治疗。

提醒:

不要私自采摘食用

张伊莉提醒说,急性毒蕈中毒事件全年可发生,但相对集中发生在气候潮湿、多雨的第二、三季度,因地处亚热带,毒蕈中毒的高发期常早至每年3月。

“不要凭个人经验鉴别蘑菇是否有毒,不要私自采摘食用野生蘑菇,更不要生吃‘蘑菇刺身’!”张伊莉说,很多人觉得自己很有经验,但其实,很多蘑菇外表看起来很像,很容易误判,去年该科收治的多起近江粉褶菇中毒就是从化当地居民,常年在荔枝树附近采集荔枝菌。但因外形极其相似,有经验的居民仍中招。也有人说蘑菇颜色鲜艳的就有毒,但例如有剧毒的白毒伞、灰花纹鹅膏等样子都是“普普通通”。“所以,我反复强调,一定不能凭个人经验鉴别。”

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到就近医院尽早洗胃、导泻、清除吸收的毒物,到专业机构根据不同类型的毒蕈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避免延误治疗的同时避免过度医疗造成的损害。例如急性胃肠炎型毒蕈中毒病人是无需血液净化治疗的,而肝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肾损害型是需要尽早血液净化治疗的。同时,患者就诊时一定要将吃剩的蘑菇、蘑菇汤留起送检专业机构鉴别,确定所食毒蕈种类。

“如果旅途实在遥远或无条件时,患者可先在家大量喝水,扣喉(压会厌部)催吐和口服甘露醇等导泻,再去医院。”

关键词: 野生 蘑菇 私自采摘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