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感谢彭主任,还有其他的医生和护士。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得到了他们的热心帮助,不仅是救了我的命,更是挽救了我的家庭……”家住连山的张先生躺在病床上激动地说道。
今年5月下旬,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GECA)、清远市人民医院走进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开展“医村相伴·胃爱前行”义诊活动,对连山开展健康帮扶工作,张先生是这次筛查出来的早期胃癌患者之一。
“这个病例很有代表性,希望早癌筛查能引起所有人重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延长胃癌等消化道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清远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彭铁立呼吁。
村民筛查出早期癌症
今年5月,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再次联合清远市人民医院走进连山福堂,开展“医村相伴·健康同行”大型义诊活动。这是清远市人民医院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之一,旨在发挥医院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帮助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指导村民解决看病就医问题。经过3年的努力,在当地基本建立起疾病有所医、大病有救助的长效机制。
彭铁立是带队医生之一。他介绍,福堂镇有近700名居民参与筛查,发现胃癌和肠癌高危人群100多人,最后有50多人到医院做了进一步检查,其中发现1例早期胃癌、1例早期肠癌和1例早期食管癌。张先生在确诊早期胃癌后,经过手术治疗得以痊愈。
“这名患者40多岁,务农为生,平时身体很健康。如果不是这次筛查,很有可能发现了(癌症)也是晚期。”彭铁立解释,经胃镜检查发现,该患者胃部有一个很小的地方颜色发白,医生判断这是很早期的胃癌。住院检查手术后发现只有两毫米有癌细胞,但属于恶性度很高的癌,“我们把癌细胞的周围和根部都切除了,微创手术不影响胃部功能,后来再给他复查做胃镜,效果非常不错。”
考虑到张先生没有固定收入,还有3个孩子在上学,清远市人民医院对他进行困难帮扶,在医保外全免费治疗。7月16日上午,彭铁立来到病房查房时,患者的妻子对医护人员连连感谢:“是你们救了我们一家人,谢谢你们!”
“幽菌”可引发胃癌
据悉,幽门螺杆菌与胃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寄生在人体消化道中的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呈螺旋或S形,因此被称为螺杆菌。
感染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很常见,它可以通过粪—口、口—口、胃—口三种途径传播,但多数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常常是体检时才查出,或发展成胃病就医才发现。
现在已经有大量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可以滞留在牙菌斑中,然后通过唾液、呕吐物来进行口—口传播,而合餐制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则为胃癌等可通过口—口传播的疾病,提供了良好的传播渠道。
彭铁立表示,幽门螺杆菌分泌的尿素酶等物质可影响胃酸分泌,破坏胃黏膜屏障,也是导致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但市民也无需谈“幽”色变,彭铁立表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不一定会患胃癌,只有1%左右的感染人群最终会发展成胃癌。”
感染幽门螺杆菌首先会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其中七成人群是无症状的慢性活动性胃炎,进而演变为萎缩性胃炎。在此基础上,少数人会出现肠化生、胃黏膜异型增生,最终可能会发展成胃癌。“市民应提高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警惕发展成胃癌的风险。”彭铁立表示,虽然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仅为0.5%—1%,但对于幽门螺杆菌还是不能掉以轻心,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率。
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并非都需要进行杀菌治疗。彭铁立指出,如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同时伴有消化性溃疡,或患有胃黏膜相关性的淋巴瘤,必须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
有发病症状多是晚期
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我国胃癌的发病率位列所有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三位。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早期胃癌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达84%—99%,而进展期胃癌即使接受外科手术,5年生存率也并不高。胃癌越早发现、及时治疗,效果越好。
不过,也不是所有消化道早癌筛查高危对象都和张先生一样幸运。
彭铁立介绍,目前胃癌早期筛查的最新手段是做胃功能检查,即抽血和幽门螺旋杆菌的抗体检测,再结合问卷调查来确定,效率很高。一般而言,每个筛查出的高危对象都要到医院做胃镜检查,但有人是因为身体原因不适合做胃镜,也有人因为不重视而放弃做胃镜,一段时间后因身体不适再去检查,发现已经是胃癌晚期。
“很可惜,筛查出属于高危人群但没做胃镜,等于筛查白做了,没有检查到底。”彭铁立坦言,做了胃镜后即使发现有问题,早发现、早治疗,5年生存率更高,这也是医院推行早癌筛查的根本目的: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生命,幸福一个家庭。
彭铁立指出,相比晚期胃部肿瘤,早期肿瘤通过胃镜微手术切掉,就可达到很好的效果,住院时间短,花费少,对身体损伤小,也不影响胃肠的完整性,5年生存率在95%左右,有的甚至可以完全治愈。
“胃癌等消化道肿瘤在早期很难发现,等到有便血、消瘦、肚子疼等症状时,很多已经是晚期了。”彭铁立表示,这类患者的5年生存率极低,只有不到10%。
40岁以上做一次胃镜
既然早癌筛查很重要,那么方法有哪些呢?据介绍,目前可以通过血清胃功能检测和高危人群问卷筛查发现早期胃癌。
在血清胃功能检测中,受检人只要抽少量静脉血就能发现胃黏膜病变风险,通过化验血清检查指标筛选出阳性人群,再开展胃镜检查。如发现早癌患者,可及时对其进行有效治疗。与传统胃镜检查相比,血清胃功能检测技术更容易让人接受,适用于早期胃癌筛查。
而哪些人群属于胃癌的高风险人群呢?彭铁立介绍,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曾做过胃部手术的人群,有家族遗传史(父母亲有胃肠癌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曾经有其他部位癌症患者,均为胃癌高风险人群。另外,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喝酒,爱吃煎炸、腌制、烟熏食物的肥胖人群也是胃癌的高风险人群。
彭铁立表示,国内外指南建议45岁以上进行胃镜筛查,但由于国内胃癌和肠癌发病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所以大部分专家主张40岁以上就要进行筛查,不管有没有不适,都要做一次胃镜。做胃镜的频率视情况而定,如首次做完胃镜后没有症状可以暂时不用管,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如有息肉、肠萎缩等,则需要等半年或者一年去复查。
“年龄在40岁以上,生活作息习惯不好的,当出现贫血、消瘦(体重突然下降),或者胃部突发不适(恶心呕吐),肚子能摸到包块,这时候就需要注意了。”彭铁立说。
知多D
“隐形杀手”有迹可循
大多数早期胃癌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故胃癌有“隐形杀手”之称。但梳理确诊患者的病例,发现其中还是有迹可循。
食欲下降。胃癌患者早期会有食欲下降的情况,表现为容易呕吐、反酸、消化不良,就连平时喜欢吃的东西都不感兴趣。如果长期没有食欲,就要考虑是胃癌引起的。
消瘦乏力。如果没有刻意减肥,但是体重却莫明减轻就要怀疑可能是胃癌引起的。癌细胞在早期会快速繁殖,需要大量能量和营养物质,会主动和机体竞争,导致人体无法正常获取营养和能量,便逐渐消瘦。另外,胃癌患者在早期会有食欲不振的症状,引起的营养不良也会让人越发消瘦。
恶心呕吐。胃癌早期会有恶心呕吐的情况,特别是肿瘤位于幽门部位时,恶心呕吐症状更频繁,呕吐物多为宿食和胃液,由于肿瘤堵住胃出口,还会有持续性、经常性打嗝嗳气的表现,吐出的气体常伴有酸臭味或臭鸡蛋味。
腹胀。胃癌患者会有腹胀情况,要注意和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区分开来。胃癌引起的腹胀具有持续性,由于胃蠕动能力变差,食物难以消化,所以会引起腹胀,尤其是饭后腹胀感更明显,另外肿块压迫胃部,也会使患者产生腹胀和饱腹感。
上腹疼痛。胃癌容易引起上腹疼痛,在早期表现为钝痛或隐隐作痛,随着病情的发展,会演变成反复性疼痛,并且疼痛感逐渐加重。疼痛没有规律性,吃药也难以缓解。
固定包块。胃癌患者在早期可以摸到上腹偏右位置的固定包块,包块的质地较硬,不光滑,有压痛感。
经常性腹泻。经常性腹泻也是胃癌的早期信号,这是因为癌细胞干扰了消化功能,引起消化道病变而产生消化不良、经常性腹泻的情况。
呕血、便血。肿瘤逐渐长大就会破坏胃部小血管,容易引起大便潜血,即大便外观正常,但是经过化验可以看到大便内有血细胞。如果肿瘤伤及大血管,则会引起呕血或者大便带血,此时大便血色呈暗红色或黑色,且为持续性,需要和痔疮区分开来。由于经常性呕血或便血,患者容易产生贫血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