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外科医生教你检查自己的脚是否健康

2022-04-29 15:51:13
来源:生命时报

人的双脚常被誉为“第二心脏”,可见它的重要性。临床中,足和踝经常被“绑定”,合称“足踝”。别看名字短,足踝包含着极其复杂的结构,光是骨骼就涉及到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共28块,关节就更加复杂了。据统计,全球约有1/4的人,正在遭受足踝疾患带来的各种痛苦。临近春节,人们在居家团聚休息的时候,不妨对照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专家的讲解,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脚是否健康。

老年人:慢病多“印”在脚上

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武勇介绍道,足踝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关节扭伤、韧带拉伤等造成的足部疾患,统称为创伤性足疾病;二是非创伤性足疾病,如足弓塌陷、骨关节炎、糖尿病足等,多发生于老年人。

俗话讲“人老腿先老”,脚也躲不过。调查显示,我国约89%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疾病,常导致他们不想出门、窝在家里,进而影响全身健康。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骨骼、软骨极易磨损老化,韧带也会松弛变性,常导致老年人出现足跟痛、足弓塌陷等情况;全身代谢性疾病也常来“落井下石”,尤其是糖尿病足。

足跟痛:痛法不同。足跟痛是一种老年人极为常见的足部退行性现象。由于老年人平时走路较少,且足底皮肤、肌肉变软,加上皮下脂肪变薄、组成筋膜的纤维组织逐渐失去弹性,一旦受累、受凉,极易出现足跟痛。如果是起床下地痛,很可能是筋膜受伤了,也就是足底筋膜炎;如果是晚上痛,可能是跟骨长了骨刺,造成了无菌性炎症;如果是整个脚跟痛,内侧还有块状物,需排查足跟纤维脂肪垫炎。

足弓塌陷:脚底内侧痛。足弓塌陷是老年退行性病变的一个表现。上了年纪后,足底肌肉、韧带松弛、骨骼结构改变,会导致原有足弓的弹性逐渐消失,造成足弓塌陷,脚就成了“平板”。一旦足弓消失,走路、站立时足底没有任何缓冲,直接接触地面,血管、神经受到压迫,常可导致走不动路,走几步路或站一会儿脚底内侧就开始痛,甚至会影响腰椎、颈椎。

糖尿病足:发凉无知觉。目前,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已达3550万,而糖尿病足是糖友截肢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好,糖友的神经、血管发生病变,就会导致下肢供血不足、足部知觉减退,出现糖尿病足。患者常感觉双脚发凉,严重情况下可出现缺血、溃烂、感染等问题。除了控好血糖、穿着合适的鞋子、注意保暖,老年糖友更要每天检查双脚皮肤是否完好,如有破损或异常,需及时就医。

中青年:足踝伤常因运动起

临床上,不少20~40岁的中青年男性因创伤性足踝疾病前来就诊。最后发现,大部分人是仗着身体素质好、动作灵活,运动不热身,导致跑步、踢球时出现软骨损伤、跟腱断裂,甚至关节骨折等严重创伤。

踝关节扭伤最常见。据统计,每10个急诊患者中就有一人是足踝扭伤患者。踝关节扭伤约占全部运动损伤的40%,在篮球、足球等对抗运动中被撞击、崴脚等,均可增加踝关节扭伤的几率。

武勇表示,如果处理不当,1/5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导致反复扭伤。一般来说,轻微红肿、压痛、韧带拉伤患者可通过冷敷、压力固定并抬高患肢,缓解病情;如果出现畸形、走路障碍、肿胀明显、反复扭伤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跟腱害怕运动过度。因工作忙碌,不少中青年常在工作之余,尤其是周末突击运动,短时间内对跟腱施加过大牵张力或突然进行持续性高强度运动,都可导致跟腱炎。跟腱炎是跟腱急性、慢性过度劳损后形成的无菌性炎症,一般是运动过度或方式不当引起的,表现为行走或踮脚时有疼痛感,严重时甚至会断裂。

运动时护好脚趾。足球等激烈运动中,因足趾踢到硬物造成的足趾戳伤最常见。此外,在沙滩以及松软草地运动时,脚拇趾过度背伸,也易出现拇趾扭伤。因此,在不熟悉的地形进行活动时,要格外保护足趾。

脚心淤血及时就诊。大部分中足扭伤患者会出现足背中部、足弓高点附近疼痛、肿胀,脚心甚至会出现淤血,建议及时就诊。

女性:时髦鞋穿出畸形趾

足踝外科门诊中,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女性群体。她们遇到的问题离不开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的影响。

尖头鞋导致锤状趾。研究表明,85%的锤状趾患者是女性。因工作、爱好等原因,不少青年女性长期穿尖头鞋、窄口鞋等不符合足部生理特点的“异型鞋履”。为了适应收窄、狭小的鞋头,双脚脚趾长时间不自觉地屈曲,发生自然变形,出现锤状趾(除足大趾外),尤其是第二趾。轻度锤状趾可穿着矫形鞋垫,减少脚趾压力,达到控制病情进展、减轻疼痛的目的。

高跟鞋造成拇外翻。临床中,拇外翻的发病率一般为2%~4%,但常穿高跟鞋的女性发病率可增至48%。拇外翻涉及多种病理变化,是一种复杂的前足畸形,患者可出现内侧骨突疼痛、拇囊红肿。如果不进行治疗,畸形和疼痛会逐渐加重,甚至影响其他脚趾及关节,并发膝关节、髋关节问题。一旦出现拇外翻,建议在足踝外科医生指导下通过矫形鞋垫进行康复矫治或手术。

拇外翻的诱因主要是遗传和穿鞋不当,有拇外翻家族史的患者,应注意检查自身脚趾情况,平时穿着舒适合脚的平底鞋,减少对脚趾的挤压。

前脚掌痛是跖痛症。跖骨连接着足弓与脚趾,步行、跑跳时,整个身体的重量会转移至脚趾和跖骨。如果跖骨受到较大冲击力或受力不均,易导致炎症或损伤,引起跖骨痛,也就是前脚掌痛,常在休息后缓解、弯脚趾时加剧。常穿高跟鞋或鞋子太小会阻碍脚趾伸直,压迫跖骨,造成疼痛;老年人常有骨质疏松,如果走路、跑跳时发生轻微的跖骨骨裂,也会引发跖骨痛,需及时就医。

更年期警惕类风湿足。因孕期、更年期激素水平紊乱,中老年女性更易被类风湿关节炎“找上门”,约17%的患者从足部起病,多见于前足,严重时可引起疼痛和畸形,部分锤状趾、拇外翻也是类风湿引起的。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症状明显时可采用药物治疗,如出现严重畸形和功能障碍,应考虑手术治疗。

护脚关键:选鞋和练踝

伍勇表示,虽然足病多发,但主要原因是大家开始重视双脚,小病小痛也会及时就医了。临床中,相当一部分成年人的足踝问题都是后天造成的,因此,保护足踝不妨先从脚的卫士——鞋入手。

选双好鞋。穿着最接近足部形状的鞋子是避免足部问题的大前提,我们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脚型,第二趾较长的脚型为“希腊脚”(如图①),要穿头部稍尖的鞋子;大脚趾较长的是“埃及脚”(如图②),适合常见的斜尖头、斜圆头鞋;前三趾一样长的叫“罗马脚”(如图③),可以选圆头、方头鞋。需要提醒的是,傍晚,脚部体积会比早晨增加4%,因此买鞋最好在傍晚去,且确保足部在鞋子最宽处很舒适。日后穿着过程中,应定期检查鞋子的外周和内里,看是否有粗边、裂痕,或鞋子内部变形,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更换。

训练足踝。足踝的稳定性是防止受伤的必要条件之一,不妨尝试以下动作强健足踝力量。

站姿提踵。取站姿,缓慢、有控制地将双脚足跟从地板上抬起,停留2~3秒后,缓慢放下,重复8~15次,也可双手拿着哑铃增加负重;老年人可采取坐姿进行,如果觉得强度较弱,可在腿上放合适重量的重物。

伸展踝关节。取坐姿,上身挺直,伸直左腿,左脚抬离地面;先伸展脚背,即脚趾向远离身体的方向移动;然后勾脚,脚趾向靠近身体的方向活动,重复8~15次。

脚趾抓毛巾。将毛巾平铺在地板上,足跟踩住毛巾一侧,用脚趾抓住毛巾拉向自己,进行5~10次,也可在毛巾另一侧放置重物,增加阻力。

关键词: 足踝外科医生 人的第二心脏 拇外翻和锤状趾 糖尿病足 足弓塌陷 人老腿先老 骨关节炎 创伤性足疾病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