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之后,时序来到了立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阴气渐长,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起居饮食、运动锻炼、调理养生皆以养收为原则。
早睡早起防秋乏
立秋时节,暑热虽未尽,但偶有凉风至,早晚温差大,夜间睡眠也少受湿热干扰。
此节气可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在起居上应做到“早睡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对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可以缓解日常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困倦、打哈欠、疲劳、昏昏欲睡等“秋乏”的症状。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睡前用热盐水泡脚,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湿气排出,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睡眠时应关窗,防止寒湿之邪入侵身体。
食酸少辛宜养肺
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辣椒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点酸味果蔬,例如苹果、山楂、葡萄、柠檬等。
秋季,其气清肃,其性子燥。肺为娇脏,主呼吸,性喜润而黏恶燥,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首当其冲。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因此,中医认为,秋季养生重点在肺。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对秋燥症状明显的人,可以通过进补中药膏来达到润肺的效果。
适量增加运动量
立秋后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可逐渐增大运动量。运动健身也要顺应“养收”这一养生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避免过度出汗。可以选择慢跑、散步、太极拳、球类运动等,这些运动有助于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还可以选择户外登山项目,登山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立秋后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宜进行此项运动。年老体弱者,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选择此项运动时一定要量力而行。
原文作者
刘莉莉,天津雅安光电创业园区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天津市现代健康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人社局,卫健委备案职业技能标准编审专家。
陆小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工程学院院长,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临床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
郑运良,新健康栏目特约顾问、中国保健协会心理保健分会会长、天津市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人社部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高级考评员、人社局营养配餐裁判员、天津餐饮协会膳食营养专业委员会顾问、天津疫情期间膳食营养及心理健康干预专家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