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聚焦“双区驱动” 融入“双循环”新格局

2021-08-31 10:13:11
来源:南方日报

这是一条流光溢彩的海岸线。超级摩天轮高耸入云,滨海文化公园繁花似锦,湾区之声演艺中心灯火璀璨,滨海廊桥移步换景,沿江高速川流不息……夜空下,昔日芳草萋萋、人影寥寥的宝安湾畔,如今四季如画、霓虹闪耀、游人如织。

这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新中心。重大项目纷至沓来,互联网+未来科技城、空港新城、海洋新城、国际会展城、宝安综合港区初现峥嵘;产业集群效应渐显,智能终端、工业母机、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数字创意、新能源、新材料激活引擎;新基建加快步伐,全国首个5G政务服务大厅、全国首个“5G+AIoT”产业示范园区相继建成,工业互联网与产业转型交织融合奏响“十四五”经济发展新乐章。

回望过去,宝安与时代脉动共呼吸,在行而不辍的发展步伐间,实现一次次腾跃和蝶变;展望未来,“双区”建设如火如荼,深圳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宝安的发展定位——深圳城市西部中心、国际航空枢纽,打造珠江口两岸融合发展引领区,新的版图正在形成,宝安昂首阔步奋勇向前。

1聚焦“双区驱动”,融入“双循环”新格局

人类向海,世界向湾。

千百年前,远洋探索逐渐描绘出世界的版图;城市文明后,湾区则成为人口、贸易、产业、财富聚集的中心。纵观世界风云,无论是美国的旧金山湾、纽约湾,还是日本的东京湾,均是全球瞩目的金融、科技和工业的“顶流”。

经过近十年的谋划和发展,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已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湾区“新星”。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曾调研过全球四大湾区,在他看来,湾区经济都要经过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四个阶段,而粤港澳大湾区恰好在同一个时间段同时存在四个阶段的元素和机会。“粤港澳大湾区跟全球湾区相比有独特的优势。”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肩负重任。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求深圳进一步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对港澳开放水平;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

伴随着“双区”建设如火如荼,深圳西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坐拥珠江口的产业大区、人口大区、交通大区——宝安区。

从区域位置上看,宝安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中心,南北向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与东西向的深中和深珠发展轴在这里交会,四周环绕着前海自贸片区、东莞的滨海湾新区、中山的翠亨新区、广州的南沙新区和珠海的横琴新区等产业集聚区。

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宝安不断优化现代化交通网络布局。对内,1号线、12号线、20号线等地铁线路让其加快融入特区发展,对接城市优质资源;对外,深中通道、穗莞深城际铁路、大铲湾码头、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其“西北门户”的地位,未来更将实现与周边城市“点对点”的高效衔接以及与全球资源的紧密联动。

立足“双区”背景,不难看出,今天的宝安正从单一的地理核心迈向全面的核心引擎。

“宝安作为珠江口两岸融合发展引擎,应积极担当、主动作为、锐意创新,把握大机遇,拥抱大发展。”在宝安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宝安明确了在“双区”建设中肩负的“三项重大使命”: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高质量发展智创高地、大湾区融合发展核心引擎。

如何做好大湾区融合发展核心引擎?宝安将发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当好“西协”战略桥头堡。推动深港澳规则相互衔接,创新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机制,依托深中通道等重大跨区域基础设施,着力增强珠江口东西两岸经济联动性、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性,共同构建“湾区1小时交通圈”,引领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不仅如此,迈向“十四五”的宝安还提出了五大发展战略,而其中位列第一位的便是“西协融合、开放引领”。

根据规划,宝安将践行开放发展理念,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依托深中通道、国际会展中心、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设施,充分发挥“西协”战略桥头堡和国际门户作用,着眼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宝安所能,主动服务“双区”建设,加强与珠江口西岸区域深度融合,推动在产业功能布局、内需市场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环境联防联治等领域协作,实现珠江口两岸城市发展能级的共同提升,在开放合作过程中不断拓展国际国内发展新空间,为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重要支撑。

2立足“大区格局”,探索“双总师”新模式

依山傍水,城海相融。宝安湾畔,从花团锦簇的滨海文化公园到重构天际线的“湾区之光”摩天轮,再到彩练当空舞般的滨海廊桥……一座座从无到有的新地标,让无数宝安人看到了深圳这座繁华都市的另一面。

波光粼粼、海风阵阵、翠烟翻叠、鸟语花香,这里不仅有先进科技也有如画美景,不仅有摩天楼宇也有烟火人家。这里既处处散发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锐气,也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朴实愿望。

潮起潮落的海浪记录了渐次焕发的滨海活力。滨海文化公园、“湾区之光”、“湾区之声”、中央绿轴、四季公园、“互联网+”未来科技城等湾区地标拔地而起,全国第一座空中、地面、地下“三位一体”的滨海廊桥等一批具有引领性、昭示性的重大项目落地宝安,“疏林密草、繁花四季”的都市风情,海天浩渺、城景相融的滨海风貌,一次次刷新宝安城市“颜值”,为焕然一新的城市品质增添注脚。

宝安区委书记王守睿在调研中强调,建筑是城市的第一语言,宝安必须对标最高标准,在城市规划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公共配套建设上,坚持把“美”作为总引领并形成制度,探索实施“双总师”模式,高品质规划、高品质设计、高品质建设,呈现出高品质的成果,打造匹配深圳未来发展水平的精品。

远看大海,近看河流。“没有想到茅洲河能在短短几年间发生这么大的改变,水变清澈了,居民的心头也敞亮了,对宝安人来说这就是最大的福祉。”望着清澈见底的河水,家住沙井的老党员卢汉旺连连感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日的宝安,不仅实现了全域消除黑臭水体,还在河畔陆续建起了绿道、公园等亲水近水的公共空间,走出了一条工业大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之路。

“宝安是深圳的大区,也是大湾区里的国土‘小区’。”未来,宝安将充分借鉴诸如浦东等区域在城市规划、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以大区的格局、“小区”的精细谋划发展,持续提升中心区城市景观品质,总结提炼能代表宝安的元素,更完整、立体地展示宝安形象,把宝安打造成深圳最美城区。

风劲好扬帆,再出发的宝安令人期待。

3培育“创智力量”,释放“产学研”新效能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才。对于宝安而言,缺乏高校资源一直是其发展面临的难题。但在今年,南方工业技术研究院(深圳)(下称“南方工研院”)落地宝安,正为这座产业大区带来新的可能。

8月初,南方工研院揭牌,该研究院由宝安区人民政府和南方科技大学共同创办,旨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和研发保障。

据介绍,南方工研院定位为打通科学原始创新到产业技术应用的中间环节,承接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布局在原始创新基础之上的“技术研发”,紧密结合企业共性需求,从科学前沿突破提炼培育产业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共性技术,提供专业化的“成果产业化”服务和支持,使科技成果更有效更迅速的转移转化至企业,推动产业的进步。

而南方工研院的主要职能任务,包括根据深圳市和宝安区的产业布局规划,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和研发保障,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为依托,解决行业技术升级难题,突破技术瓶颈,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好技术、好产品、好企业,努力建设成为宝安区、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值得关注的是,与此前宝安成立的许多科技研发机构不同,南方工研院以深圳事业单位形式组建,主管部门为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这一方面彰显出深圳坚持创新驱动,攻关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为宝安带来了新的机遇,赋予了新的使命、指明了新的方向,即探索以科研平台为抓手,形成“政产学研资用”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甚至未来成为新的“深圳经验”。同时,其人才培养职能也为宝安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深圳的产业研究院在宝安落地的较少,例如深圳正在布局的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华为计划成立的半导体研究院,都没有选择宝安。”南方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张作泰指出,宝安区有很好的工业基础,未来如何将类似的研究院落在宝安,如何实现资源为宝安所用,又如何让科研资源与产业集群叠加融合,关系到宝安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

在张作泰看来,依托产业集群的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南方工研院将有助于宝安做好一流产业集群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同时,以南方工研院为媒介,宝安能够更加高效地联动鹏城实验室、深圳大学等机构或高校的科研资源,为宝安产业集群发展增添动力。

关键词: 宝安区 双区驱动 双循环 新格局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