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数量全国名列前茅

2021-09-10 10:23:27
来源:金陵晚报

日,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和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我市浦口区永宁街道大埝社区跻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江宁区谷里街道则跻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至此,我市共有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总体数量在全省位居第一,全国名列前茅。

“面孔”鲜明

展现地域特色乡土风貌

上周末,记者走进浦口永宁街道大埝社区。这里位于风景秀丽的老山北麓,西邻汤泉,北枕滁河。

户外运动是大埝社区的特色。在水墨大埝,随处可见身着骑行服戴着头盔的自行车骑行爱好者,这里拥有万米自行车环形赛道,沿线层峦叠嶂、山水如画,吸引了全国各地,甚至还有国外的骑行发烧友。村头的水墨广场上,三三两两的亲子家庭放起了风筝。绿地上搭起了帐篷,铺起了防潮垫,自驾游客举家前来露营,呼吸新鲜空气。景区的户外动物园、滑草场、树上探险乐园等游乐设备也都开放了,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

鲜明的地域特色,正是大埝社区此次能够“突出重围”,跻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重要秘诀。“从此次的评分标准来看,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融合度高,能够体现地域特色、乡土风貌。乡村旅游开发主题定位明确,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市文旅局全域旅游促进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增收致富

村民腰包“鼓”了好几倍

驾车进入江宁区西部旅游环线,一路群山叠翠,碧水环绕,山间袅袅雾气,宛若仙境,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江宁街道黄龙岘村就坐落于此。这个小村庄,占地面积不过0.91方公里,却拥有2600亩茶园。每到春天茶客盈门,空气里飘散着悠悠的茶香。

“我们这里空气清新、没有污染,村民世代以种茶、采茶为生。”村里的茶农谢瑞武说,尽管出产的茶叶品质极佳,但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交通闭塞,农民缺乏销路,茶叶长期卖不上价钱,相当一部分作为散茶被茶商批量收购。村里甚至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百元一斤,无人问津。”

一个最明显的改变是,村民的“钱袋子”迅速鼓了起来。通过景区建设与发展,打响了黄龙岘茶文化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游客品尝购买,黄龙岘茶叶身价一路扶摇直上。

“随着黄龙岘‘龙针’茶名气越来越大。”谢瑞武开心地说,如今,自家茶园种植规模已经扩大到30亩,仅茶叶一项,年收入就达20多万元。

村里的美丽乡村建设开发公司,还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引导鼓励村民利用自家房屋积极开展餐饮、住宿、农产品售卖等经营服务,在家门口创业。截至2020年,该村52户人家,有40多户自主经营茶楼、餐厅、客栈、茶乡土特产等特色项目,6户村民将自持房屋交由公司运营,获得固定收益。年创收由最初的万元户均收入,迅速增长到40万-50万元。还吸引了4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直接带动了1500多名村民及大学生就就业。

文化为魂

传统民俗留住“乡愁”

白白嫩嫩的鱼圆,漂浮在骨头汤中,晶莹剔透,软糯可爱。轻轻咬一口,鲜美柔嫩的滋味让人欲罢不能。这,就是远闻名的谷里鱼圆。

谷里鱼圆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这道用当地传统工艺制作的名菜,年来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并不断被发扬光大。2009年其加工技艺被列为江宁区非遗项目,2020年入围“江苏百道乡土地标菜”。如今,谷里鱼圆已经成为游客来谷里必尝的“招牌菜”。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鱼圆的手艺,制作鱼圆的技艺代代相传。

“一条鱼上了案板,要经过十道传统工序的打磨,才能做出这道功夫菜。”谷里鱼圆区级非遗传承人,74岁的林庆和,从小就在灶台旁看着父亲制作鱼圆,是位有着60年“工龄”的老把式。如今,年过古稀的林老也将这项工艺传承给了儿子和儿媳。

正是有了这些文化之“魂”,才能让乡村真正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谐家园。在南京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类似这样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民俗的例子不胜枚举。如高淳区东坝街道三条垄田园慢村,对当地古墩墓遗址、泉水庵、百年朴树、九星塘等历史文化资源,结合项目实施予以保护、展示,最大程度保存乡土味道与民俗风情。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村的石塘米酒传承至今,已有百年酿造历史,仍坚持采用传统手工艺酿造,并用横溪水乡出产的优质糯米和山泉作为原料,入口清爽醇香。

关键词: 南京 乡村旅游 重点村镇 数量 名列前茅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