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老南京的一系列中秋风俗

2021-09-17 10:24:32
来源:金陵晚报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中秋是一个最为温馨的节日,围绕着天上圆月,旧时老南京形成了一系列中秋风俗,以月亮为核心,从中秋男子赏月、玩月、咏月;女子祭月、踏月、走月、摸秋,到合家团圆吃月饼等,无不洋溢着满满的温情与亲情。

习俗之一:玩月、赏月

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秣陵县(今南京)“南有牛渚”(今马鞍山采石矶)。早在1600年前的东晋便开始流传“镇守牛渚的谢尚将军与穷书生袁宏泛舟牛渚江面,饮酒吟诗”的典故。后来,诗仙李白游金陵获悉此事赋诗曰:“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并登上城西孙楚酒楼“玩月达曙”,从此“牛渚玩月”便成了南京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并逐渐延续成金陵中秋赏月的一大风俗。八月中秋节,此夜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即使身在外乡的南京人也要赶回家里团聚。南京人喜欢合家赏月,叫做“庆团圆”;团坐聚饮称“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明代狮子山下朝月楼和城中鼓楼、清凉山扫叶楼,皆为游人赏月之所;夫子庙秦淮河畔有玩月桥,文人雅士相聚桥头,吹箫弹唱,对月赋诗,故称“玩月”。及至清代以来,赏月之风仍盛。

习俗之二:拜月、摸秋

相传中国夏商周时,就有拜月亮的习俗。据《国语·周语》中记载,“秋暮夕月”,这里的“夕月”即为拜月。老南京中秋有一习俗,谓之祀月(祭月、拜月),先民敬重自然,月亮起初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后来就演变成人格化的月神,人们祭拜月神,主要是酬谢月神赐给人间丰富食物,并祈愿月中嫦娥能让女子们貌若天仙。《金陵岁时记》载:“中秋祀月,陈列果实如菱、藕、栗、柿之属,扎香为宝塔形,上加纸斗,名曰斗香。”斗香由线香编绕叠加成宝塔状,一般三、五、七层,四周插彩色旌旗,香火点着后,愈烧愈旺,喜庆而热烈。祀月之风,始见于《周礼》:“中春夜,鼓士击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也这样迎寒。”到了宋代是夜,金陵女子总要在庭院中摆上八仙桌,围上桌帏,置香烛和成双成对水果盘碟,堆放中秋时令八鲜(菱、花香藕、莲子、鸡头果、梨、柿、栗子、石榴),寓意合家团圆,生活甜甜蜜蜜。接着,在月亮升起后,点燃一二尺高的斗香(象征财如斗聚,祭月公时开始点燃),跪拜月神,口中念念有词:

八月十五月正圆,西瓜月饼敬神仙。

敬得老天心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

相传昔时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归藏》),嫦娥是追求自由的女神化身,尤受女子们崇拜。儿童则以同样形式在庭院里放一张小桌,燃上小斗香,也陈列菱、石榴、月饼等供品,望空遥拜。桌上陈列的中秋月饼、套饼(底座是一个脸盆底大小的月饼,然后逐层缩小,依次堆叠,堆成塔形,塔尖缀以桃子形小月饼)。拜月后,全家人赏月吃月饼,其乐融融。

中秋习俗,南京人家家吃团圆饭,饭后相伴去石头城、台城、清凉山扫叶楼、北极阁登高赏月,或去玄武湖、夫子庙秦淮河划船赏月。全天饮食习俗:早点要用月饼下茶,煮芋艿蘸白糖食用。午餐比较随意,午后或是去城里剧场看《唐明皇游月宫》戏曲。《龙城录》载,某年八月十五,唐明皇飞入月宫,见嫦娥等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载歌载舞,心已完全融入天籁之中,返回人间后,他极力回忆,编制成《霓裳羽衣曲》,令宫女演奏,为纪念这一天,将每月八月十五定为“赏月纪念”。而不看戏的人,则在家里搓麻将,挖花(摸纸牌),以消磨时光。晚餐比较隆重,除了菜肴丰盛外,全家人必须聚齐,围坐一桌喝团圆酒。应时菜肴,最时髦的当然数八月桂花鸭(即盐水鸭),其次是毛豆炒雏鸡,板栗红烧肉(也有用芋艿或老菱红烧肉的)。

中秋月夜,南京城里偏僻的地方和郊县结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则有“摸秋”的习俗。她们在小姑子或其他女伴陪同下,到别人家菜地、瓜园里去“摸秋”,偷摘瓜豆。如摸到南瓜,因“南”与“男”谐音,寓意妇女能生男孩;如摸到扁豆(亦即蛾眉豆)即生女之兆。还以瓜果优劣,预示能否觅得“金童玉女”。这些虽属无稽之谈,妇女们仍乐此不疲。有的甚至将事先准备好的男孩衣服包住冬瓜,在冬瓜头上用小刀划出娃娃的眉毛眼睛,像模像样抱着“瓜娃”回家去。其实说穿了,主要还是中秋夜姐妹们相伴出来玩玩,“走月亮”、“走三桥”,大家热热闹闹欢度良宵。由于人们对月亮的喜爱,不少青年男女都爱把成人之美的“红娘”尊称为“月老”,期盼靠其相助,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习俗之三:全家团圆吃月饼

据明代沈榜《宛署杂记》 中记载,“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馈,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月饼的馅有豆沙、火腿、五仁、椒盐、糖油等,月饼的形状大多为圆形,也有月牙、葫芦形的。《金陵岁时记》 中说道:“月饼俗名团圆饼,祀月之余,合家分啖,意取团聚,竞称中秋团圆节。”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尽管民间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南京人更钟情“朱元璋一说”。在南京的八月节俗语中有一句即为“驱元兵、杀鞑子”。元朝时,朱元璋不满当权者的强权统治,准备联合各路武装力量,兴兵造反。元朝统治者防范甚严,在各家各户都安排“鞑子”监视,若有风吹草动,格杀勿论。针对这种高压政策的禁锢,朱元璋、刘伯温等想出一条妙计,把八月十五夜造反联络的“驱元兵,杀鞑子”的纸条,藏在鸭子和月饼里,分送各地造反军中。虽受盘查,但老百姓用金陵的中秋民俗吃月饼、杀鸭子搪塞过去,巧妙地保护了造反军。待到中秋月夜,各路人马准时发动造反,大获成功。朱元璋攻下元大都后,即用月饼、桂花鸭赏赐文武百官,“驱元兵”正巧谐音“吃圆饼”,“杀鞑子”谐音“杀鸭子”,故而吃月饼、吃鸭子的习俗也就在民间传开了。

昔时民间做月饼,皆自产自销,用面粉和水包进糖馅,放在锅上一烙,就算是月饼了。全家人团圆节里吃团圆饼,甜甜美美,即便是出门在外地的亲人也要尽量赶回家团聚,看重的就是那一份亲情,吃月饼便是一种象征。逢到中秋节,旧时南京还有一俗,女婿必须向岳父岳母“张节”,送上月饼、鱼、肉、茶叶之类礼品,以表孝心。

关键词: 中秋 风俗 旧时 老南京 拜月 摸秋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