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孝濂80余幅新作品在昆明当代美术馆展览

2021-10-08 11:05:13
来源:云南日报

曾孝濂先生全新创作的80余幅作品,于9月30日起至2022年1月5日在昆明当代美术馆展览。在曾孝濂的笔下,一花一鸟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曾孝濂简介

1939年生于昆明。1958年就职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事《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等科学著作的插画工作。1983年至1988年受聘为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科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至1993年受聘为该专业委员会主任。1995年受聘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每一幅画都严谨到每个细节

画展展出的博物画(生物画)是一种自然题材的绘画,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等。这种画既要描绘自然之美,又讲究写实、严谨,突出描绘对象的识别特征,堪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晶。

步入展厅,大多的展陈装置由真实的植物组成。曾孝濂的画作,被放置于完整的植物生态环境中,从花丛深处跃然而出。

“博物画既要有科学严谨真实,又要体现生命的从容淡定。这个画种反映物种的形态特征,要么是物种的本身或物种之间的关系,要么是物种和环境的关系。它就是要反映自然、表现生命、唤起人们对自然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曾孝濂说,“我们有太多的动植物可以画,每一幅都要精确到每个细微的点,比如那幅《紫藤》的花蕊,一定要画对。”

曾孝濂的作品严谨到连最小的细节都和实物一致,叶脉走向、绒毛数量等都有讲究。一幅画囊括了几十张照片包含的信息量,除了根、枝、花、果外,连分类学家最看重的叶片正、反、侧面的形态也会呈现其中。

曾孝濂严谨的创作风格是他在早年工作时养成的。曾孝濂自幼爱画画,1959年高中毕业后,他以半工半读的形式进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事绘图工作。

“我画图的时候,身边有很多老师和植物学家,我就在跟着他们,在画插图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学。《中国植物志》的项目启动后,我就去画标本。这一画就是近60年,参与了《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等专著的插画工作,为植物资源持续利用打下了科学基础。”曾孝濂说。

每一幅画背后藏着一个故事

退休后,曾孝濂仍然喜欢画画,“80多岁了,感觉画画能让我感到宁静,同时因为画博物画要很精细,所以我现在还脑灵目明。”随着技艺愈发精湛,他的目光从植物转移到动物身上,也渐渐意识到,不仅要画得像、画得准确,更重要的是讴歌生命,讴歌自然。“退休后更多的是画自己喜欢的,到后来就想把我对生命的理解画出来。”

“一花一鸟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曾孝濂准确描绘出物种的科学特征,用艺术的笔触为花与鸟赋予鲜活的生命。“华盖木是极小种群物种,它的花是凌晨五点钟开。”“杏黄兜兰一开始被称作植物界的‘大熊猫’,现在已经到处都看得到了。”“灰孔雀雉多分布在云南德宏一带。”……展出的每一幅画,背后几乎都藏着一个故事。

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曾孝濂的画作,不只是物种的再现,更是对生命的热情讴歌。

跟着画展看生物

滇重楼

滇重楼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是著名的中成药云南白药的主要组成药物。其独特的薯蓣皂苷元和萜烯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日益重要的工业生物医药资源。日前重楼属植物全世界有24种,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热带及温带地区。我国有19种,以西南各省区为多,又以云南分布的重楼种类较多。

山茶花

山茶花名列云南八大名花之首,为昆明市市花。据统计,全世界的山茶花属有80余种,云南有35种,占总数的44%。云南山茶栽培的历史很悠久,早在隋、唐时期就已人工栽培。南诏、大理国时期(公元8世纪—13世纪),已成为庭园栽培的重要花种。腾冲是云南山茶的原产地,至今,在腾冲市境内还保存着成片的野生和半野生山茶树种。云南山茶的栽培品种传到国外是在十七世纪末以后,先传到英国,后又传到美国。

黑喉噪鹛

又称珊瑚鸟,共有5个亚种,其中黑喉噪鹛滇西亚种多分布于云南。活动时频繁地发出叫声,悦耳动听。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雄鸟毛色艳丽、体态优雅,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羽毛,光彩夺目,被人们称为鸟中“小凤凰”。

关键词: 曾孝濂 新作 昆明当代美术馆 作品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