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罗锡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却自称只是个“开直播机的老头”。这段时间,这位“老头”先后到清远清城区和湖南长沙望城区等地,为无人农场的建设与推广而奔波。
当地土壤有什么特点?农民在使用农机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技术细节需要改进?罗锡文说,这些问题只有“赤脚踩在田中”才会有切身感受。
今年7月,罗锡文被评选为2021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从1970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贵州铜仁农机厂起,罗锡文与农业机械结缘已经超过50年。“终生结缘农机永不悔。”罗锡文用一句话总结自己半个世纪的人生。他始终有着这样的理念——将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让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都实现机械化。
实现水稻精量穴直播
罗锡文的办公桌上,摆着几件农业机械的模型,这是他毕生事业的缩影。
谈到研究农机,罗锡文首先联想起的是自己孩童时的经历。“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我们常说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水稻插秧就是典型的写照。”罗锡文说,小时候在田里插秧,他总是累得直不起腰来,他就想,“什么时候不要人插秧就好了”。
1970年,从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后,罗锡文被分配到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一干就是9年。在铜仁,他曾参与10多种农机产品的试验和研制,深深感受到技术与实践的重要性。
1979年,罗锡文来到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前身),攻读硕士研究生,正式开启了农机科研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罗锡文发现,许多地方开始用人工撒播代替插秧。这令他思考,能否研制出一种农机代替人工撒播?
自1998年起,罗锡文带着团队投入水稻直播机研究,经过8年努力,终于攻克了从无序撒播到有序播种、从田面撒播到将稻种播入播种沟中等关键技术。自2006年首台直播机正式下田起,这项技术至今已在全国26个省份推广应用。
2017年,罗锡文团队的科技成果“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如今,罗锡文的微信昵称是“开直播机的老头儿”,简单几个字,背后是他数十年的努力。
让无人农场成为现实
“在美国,一个农民可以管理1300亩水稻生产;在中国,平均一个人只能管理六七亩。”罗锡文说,这组数据对比的背后,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差异。
正因看到了无人农场在解放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业质量等方面的诸多优势,近年来,研究和推广无人农场成为罗锡文的工作重心。
无人农场是农业高新技术的集成。罗锡文说,包括智能感知、智能导航、智能作业、智能管理在内,采用无人农场技术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无人操作的自主作业。
去年8月30日,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研科学基地,罗锡文团队的水稻无人农场喜获丰收,这是首次见诸报道的真正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的无人作业。
但在罗锡文看来,无人农场目前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预计5年后开始大量推广,10年后进入快速推广阶段。
罗锡文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分为1.0—4.0四个阶段,分别解决的是农业机械“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好、从好到强”的问题,“在我国,这4个阶段是并行发展的”。
“大面积的农田与较好的基础设施是推广无人农场的先决条件。”罗锡文说,发展无人农场切忌头脑发热,需要在政府支持下,由龙头企业牵头,科研力量参与攻坚核心技术,循序渐进、逐步推广。
在农机领域孜孜以求数十载的同时,作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还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他曾担任华农副校长长达10年,在他看来,本科生要培养创新思维,硕士生要培养创新能力,博士生要培养创新成果。
“人才培养要落实到‘创新’二字上,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用厚重的书本和繁重的作业‘压垮’学生。”罗锡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