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万绿湖下的“水下家园”竟“藏”着古驿道和古镇

2021-11-18 09:58:32
来源:南方日报

在河源市万绿湖下,有一片“水下家园”——上世纪50年代,389个村庄为建设水库而被迁址,这片土地从此沉寂水下。

60多年来,这个“水下家园”只存在于库区移民的记忆里。近年来,万绿湖水位因干旱少雨明显下降,多座明清时期客家围龙屋遗址、永定桥等遗迹“浮”出水面,淹没在水下的粤赣古驿道也部分呈现在我们面前。

日前,一场历时20多天的水下考古勘测装备应用试验在万绿湖展开,这也是全省首次涉及水下古驿道的考古探测,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考古创新团队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源市博物馆协助参与。

探测使用多种水下探测技术采集水下遗存的数据,范围基本覆盖整个万绿湖水体,将为湖水下的遗存建立大数据库,测绘高分辨率的“三维高清图”,呈现粤赣古驿道、古镇和东江上游古航道等遗存的结构和布局。专家认为,“三维高清图”将为进一步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提供参考,更有助于完善与恢复东江上游区域古驿道与古航道在古代海丝商贸中的全貌。

发现

万绿湖下竟“藏”着水下古驿道和古镇

据《河源市源城区卫星移民志(1958年—2013年)》(下称《移民志》)记载,1956年至1957年,国家水电部认为新丰江是开发水力发电的理想流域,确定建设新丰江水电站。

为支持水库的建设,1958年起,世居在库区的11万乡民选择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前往异地再建家园。包括南湖、回龙、锡场等古墟在内的山地村庄随水库建设被淹没。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新丰江水库是广东电网的主力水利工程。目前,水库仍是东深供水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同时担负着防洪、蓄水、发电、航运等功能。由于水库周边生态环境佳,处处绿意盎然,1995年在对周边进行旅游开发时,便被命名为“万绿湖”。

万绿湖下这片土地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印记。今年初,当地考古人员在开展应急性野外考古调查时,在万绿湖畔意外发掘出土大批文物,横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

近年来,万绿湖水位因干旱少雨明显下降,多座明清时期客家围龙屋遗址、永定桥等遗迹“浮”出水面,淹没在水下的粤赣古驿道也部分“露脸”。这引起了当地研究人员的关注。

然而,此处水下古驿道、古镇和东江上游古航道等少有文字记载。河源市博物馆馆藏研究部副主任黄志青告诉记者,他留意到曾有移民手绘了一张《1958年前可爱的故乡南湖草图》,但由于此图全靠记忆绘制,准确度不高。而《移民志》中对此的概述仅有文字和数据,并不直观。

万绿湖水下遗存无图可依,成为一个历史遗憾。

试验

水下精细化探测并实时传送数据

为准确掌握万绿湖水下遗存情况,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考古创新团队联合,共同开展了此次水下考古勘测装备应用试验。

10月25日起,海洋考古创新团队的成员来到万绿湖,还带来了此次试验的“主角”——侧扫声呐、多波束。团队总监张松介绍,这些设备主要用于水下精细化探测,可实时传送数据,其中“多波束”还能实现三维测绘。

当设备在水下探测时,团队成员还需要时时盯着实时传送到电脑上的数据,并对重要目标点如桥梁、房屋等进行标注。探测结束后,团队成员还需及时将当天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后处理”——把碎片化的数据信息拼接起来,如同把一块块拼图拼成完整的图片。

拼接数据的工作量有多大?记者在用于储存数据的电脑看到,光是采集得来的数据信息就有近3万个。用张松的话来说,“户外作业8小时,处理数据还得8小时。”

对于探测到的一些重点遗存,团队还会派成员潜水确认位置,并携带水下相机下水拍摄。从成员拍摄的视频中,可以看到木质桥梁、围龙屋等遗迹遗址。

截至11月14日,团队共完成万绿湖9个区域共6958.1万平方米的水下高分辨率地形测绘。张松说,通过拼接,这些数据最终会形成“一张图”,分别以俯瞰二维图和立体三维图的形式,全景高清展现万绿湖水下南湖、回龙、锡场、立溪、古岭5个古镇以及古驿道、古航道等遗存的结构和布局。在张松看来,这相当于在水下构建了一个地理信息系统,是一张水下“全息图像”。

意义

将为粤赣古驿道的研究提供重要材料

从形成的图像中,记者看到部分道路、桥梁、房屋、农田、河道等,一个水下家园逐步清晰。

《移民志》对这个“水下家园”有着片段式的记载:“青山绿水、林茂粮丰,是一个鱼米之乡”“墟镇外郊东边、北边有防风树林和成片竹子”“淹没的铜锣湾稻田、南池门稻田、阳角双稻田,足有100亩,旱地、开荒地、菜园自留地也不少于100亩”……

在杜衍礼看来,万绿湖水下遗存的“一张图”,佐证了被淹地区确实曾为“鱼米之乡”,不仅土地肥沃,且森林资源丰富。

现阶段,海洋考古创新团队正根据目前已探测、拼接的数据,结合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对万绿湖水下遗存的结构和布局进行初步分析判断。

对于全省首次涉及水下古驿道的考古探测工作,杜衍礼认为,目前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将此次探测到的水下古驿道与此前已发现的陆上古驿道连接、贯通,将为粤赣古驿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材料。

“粤赣古驿道连接江西和广东,是古代较重要的交通要道。此次水下探测工作,就是要搞清楚历史上的粤赣古驿道的分布、构成和遗存。”曹劲介绍,古驿道的网络体系非常复杂,而保护和活化利用古驿道,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调查,准确掌握现存古驿道的数量和路径走向。

但在过去,针对水下古驿道的调查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曹劲说,此次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考古创新团队的合作,借助他们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找到了更多古驿道的水下遗存。这也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曹劲介绍,在古驿道道路体系逐步复原后,还可以联系沿线物资分布,推测物资流通和人员的流动,进一步还原古代商贸和文化交流的生活。“一张图”的形成,确实有助于完善与恢复东江上游区域古驿道与古航道在古代海丝商贸中的全貌。

对此,杜衍礼也认为,“一张图”的形成,为他们的下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此前万绿湖畔曾发现明代古窑址群,将它们与此次探测到的水下古驿道、古航道“串起来研究”,或可更多发现、还原河源地区在古代海丝商贸中的历史地位。

未来,这片“水下家园”将如何保护、活化和利用?曹劲介绍,这些遗存处于水下是安全的,这也是一种保护。在做好基础调查工作后,研究团队会继续考虑活化的相关方案,或许可以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将这片“水下家园”模拟复原并展示出来,让遗存以另一种方式“永存”。

南方日报记者杨可黄学佳

水下家园未来畅想

河源与“海丝”

河源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认为,此前万绿湖畔曾发现明代古窑址群,将它们与此次探测到的水下古驿道、古航道“串起来研究”,或可更多发现、还原河源地区在古代“海丝”商贸中的历史地位。

保护与利用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认为,这些遗存处于水下是安全的,这也是一种保护。未来,研究团队或许可以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将这片“水下家园”模拟复原并展示出来,让遗存以另一种方式“永存”。

关键词: 水下家园 河源市 万绿湖 古驿道 古镇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