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数字鸿沟逐步缩小 楚雄市农村电商物流费用至少下降了50%

2021-12-13 11:28:27
来源:云南日报

随着数字化技术日趋成熟,城乡数字鸿沟逐步缩小。去年9月,昆明市石林县、楚雄州楚雄市、红河州开远市3地成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市)。12月7日至10日,由省网信办组织的“数字乡村”试点项目采访报道活动先后走进楚雄市、石林县。记者了解到,借助“数字乡村”的试点,在技术的赋能下,数字化逐渐融入楚雄市、石林县乡村治理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楚雄市

农村电商物流费用至少下降了50%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特产品出村、网购逐渐融入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楚雄市通过实施“快递下乡”工程,依托公交公司建立“客运+乡村物流”,基本打通了“市—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实现农产品“出村进城上商场”。

“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以来,通过三级物流体系的建设,乡村老百姓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彻底转变。”楚雄市数字乡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运营方——楚雄唯上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云芳介绍,很多老百姓都知道除了乡镇集市之外,自己生产的产品还能交给电商企业做销售。还有村民通过培训和摸索,直接在各类电商平台上自己直播卖货。

8年前,楚雄市东瓜镇龙河村委会何家村村民何朝贵返乡创业,成为家族第四代养蜂人。“去年之前,都是采用一些传统模式经营和销售,好的蜂蜜也不太被市场认可。”今年3月,何朝贵在楚雄市数字乡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参加了几场培训后,拿起手机直播养蜂产蜜的过程。如今,何朝贵已是个“主播小达人”。

范云芳介绍,经过中心的资源整合和“批量采购”,楚雄市农村电商发往全国的物流费用至少下降了50%。“以前我们寄个3公斤的快递要10多元,现在楚雄市几乎所有乡镇在5元以内。”

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学校覆盖

楚雄市不断加大乡村数字校园建设力度,截至2021年9月底,实现全市144所学校1271个班“国际互联网+教育专网”千兆到校、百兆到班,为“互联网+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网络保障。

同时,结合楚雄市学校实际,统一标准,为学校添置、更新教学所需的交互式LED一体机、1+N互动教学设备、网络教室、教师备课电脑等信息化设备。有了基础设施的支持,楚雄市充分利用各类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将优秀教育资源通过本地教研组、备课组的精心研磨,形成体系化的校本优质教学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课堂之中。

“为了实现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学校的覆盖,我们开展了线上‘双师课堂’的建设。”楚雄北浦中学教学副校长朱红介绍,通过一个主讲老师加一个辅讲老师的形式,两个学校之间开展跨区域协同集体备课、集体教研,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跨区域互动。针对“双师课堂”无法覆盖的学校,北浦中学还通过网络直播课的形式,让市域范围内更多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人数最多的一次,有3000多人在线观看了九年级的一场网络直播课,观看人数超过楚雄市九年级在校人数的60%。”

智慧安防系统助力提升人居环境

踩踏公共绿化、乱扔垃圾……公共区域内这样的不文明行为被摄像头捕捉后,广播系统会自动播放相应的提示。

楚雄市东瓜镇庄甸社区蔡家湾居民小组是纯农村居民小组,地处城郊接合部,常住居民31户163人。近年来,通过推行数字化管理和“美丽庭院”积分制,持续开展建“三园”、美“四旁”、清“五堆”、改“六小”等措施,数字化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用明显。

庄甸社区党总支创新在蔡家湾居民小组试点开发“庄甸小管家”小程序,针对居民文化素质偏低、手机应用能力弱等问题,开发设置党员风采、美丽庭院等8个应用模块,督促各家各户自觉美化庭院,同时定期开展志愿者招募,让村庄保洁成为常态,大幅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预计今年年底,社区10个居民小组实现“庄甸小管家”全覆盖。

实施智慧安防工程试点示范,在公共区域安装智能化监控摄像头14组,加强对重点区域环境、治安等进行7×24小时监看、监测,对村中居民乱倒乱扔垃圾、践踏公共绿地草坪、车辆乱停乱放等影响人居环境整治不当行为及时通过应急广播发出提醒。除了公共区域内的智慧安防系统,社区还动员辖区群众自行安装监控设备31个。

“庄甸小管家”和智慧安防系统的建设,让蔡家湾小组的人居环境质量和治安防控能力大大提升。

石林县

“电子门牌”精准高效管理流动人口

“随着城市向外扩张,大屯社区成为了典型的城中村。”大屯社区书记苗林华介绍,社区共有791户2349人,租房的人比村民还多。如何对流动人口进行精准高效的管理,成了困扰社区和辖区派出所的问题。2019年开始,辖区派出所通过“电子门牌”,实现了对流动人口的精准高效管理。

鹿阜派出所社区中队长资永平介绍,以前派出所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主要通过人工登记。传统的方式,存在信息采集不全面、不及时等问题,导致公安机关无法及时掌握辖区内流动人口的动态。“租客扫‘电子门牌’上的小程序码可直接注册登记,由房东监督租客完成。若租客未完成则由房东完成,并在租客退租后及时删除登记信息。”资永平说,民警、社区工作人员扫码后能很直观地看到房内住人情况,便于管理。

除此之外,社区还在全村9个路口安装了9组人脸识别摄像头以及13个高清探头,通过与公安机关联网,可以实现对重点人群的精准管控。此外,社区还动员居民在自己家中或门前道路安装监控设备。苗林华介绍,这些监控设备辖区派出所都能方便调取,配合“电子门牌”的管理,社区内发生的治安案件大幅下降。

数据中心上线海量数据最长可存储100年

数字时代要想让海量数据实现更好的开发利用,首先要实现数据长期稳定可靠的存储。在石林生态工业集中区,一个存储规模达50PB(相当于40万台手机存储规模)的数据中心,已经于11月上线运行。

云南长城紫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海波介绍,通过智能分层技术,在存储数据时可以实现热、温、冷数据在不同介质上的合理存储,不仅能实现数据的长期保存(50年至100年),还能达到降低存储能耗的目的。“传统方式,一期50PB的存储规模每年至少要消耗600万度电,而现在不高于100万度。”

黄海波介绍,项目一期建成运营后,通过采取多类型数据传输和线上线下多种服务方式,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开展数据存储业务。同时,项目二期规划设计了各种类型的数据存储灾备区、智慧档案区、数据加工处理区、数据应用和交易区、数字化融合应用中心、数研发孵化中心、信创适配实验室、信创教育培训及认证中心等,国画存储规模达到2000PB。

“邮快合作”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张建平是石林县长湖镇电商服务站站长。2016年,他成了镇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长湖镇经营起了中通快递。“以前是自己租房运营,每年7000元的房租,近几年涨到了1.5万元。”张建平说,之前民营快递公司在农村的运营模式是快递到达乡镇站点后,村民到镇上来取。“我们长湖镇最远的村委会距离镇上还有24公里。很多村民是周五、周日来学校接送孩子时取件或寄件,退换货都不方便。”

从今年开始,石林县借助“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的契机,通过“邮快合作”新模式的探索,打通快递到村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利用中国邮政在乡镇的物业作为场地,联合两家民营快递公司在石林县7个乡镇设立了电商服务站。”中国邮政石林分公司总经理罗帅说。

电商服务站建立后,3家公司协商选出一个站长负责日常运营。站长要在自己负责的乡镇内,将3家公司所有包裹从电商服务站派送到村委会的服务点,同时把村民需要发货的快递从村委会的服务点收到乡镇服务站。

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中,村委会末梢服务点的建设是快递能够顺利通达的关键。“村委会的服务点,大多是选择当地的小超市,由快递公司按寄存包裹的数量给店主补贴,村民在收取包裹时,也为店铺带来更大的人流量。”石林县工信局副局长王青介绍,预计今年年底,石林县所有的村委会都将建成服务点,将电子商务带来的便利真正延伸到乡村。

关键词: 楚雄市 农村 电商 物流费用 数字鸿沟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