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春节不“放假” 如何做到收放自如、健康饮食?

2022-01-18 11:11:21
来源:南方日报

春节即将来临,免不了丰盛的大餐,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聊着聊着,不知不觉越吃越多。吃完后,不仅肠胃不适,关键是胆囊结石也会跟着找上门。

结石春节不“放假”,面对美味的诱惑,如何做到收放自如、健康饮食呢?清远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博士张斌支招过年如何预防胆结石。

胆结石有癌变的可能

张斌介绍,人体内胆汁由肝脏分泌和产生,产生后的胆汁大部分流入胆囊储存,小部分直接流入十二指肠,胆囊具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关于胆囊结石的成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是由于胆汁浓缩后其中的固体成分,如胆固醇、胆色素、钙离子、粘液物质等逐渐析出并凝聚成为结石。

“胆囊结石的发生与生活习惯相关。”张斌说,尤其是饮食因素,长期食用高脂、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不进食早餐均可导致胆囊结石形成。此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体内代谢,使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造成胆汁淤滞,也会导致结石形成。

节假日期间,如果过量进食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都可能引发胆囊炎、胆结石的急性发作。通常急性胆囊炎患者多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发病,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放射;常伴发热、恶心呕吐。

“胆结石的疼痛表现与胃病较为相似。”张斌介绍说,大部分的胆囊结石患者没有症状,一般通过体检偶然发现,当胆囊结石引起胆囊炎症时才可能出现急性或慢性的表现。如果出现上腹部疼痛,要警惕是不是由胆囊结石造成的。他表示,在临床上,不少的胆囊结石患者都是因为胃病就诊,因为胃窦和胆囊是比较相近的器官。临床上一般采用B超检查诊断是否患有胆囊结石。

虽然胆囊结石前期的症状不明显,但是如果置之不理,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对肝脏、胆囊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严重时还有一定的几率出现癌变。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发生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绝大多数胆囊癌都合并有胆囊结石,特别是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上,胆囊结石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

结石未必能自行排出体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较前明显上升。但是人们对于胆囊结石的认知度并不深,往往认为胆囊结石如果没有症状就不需要开刀。相较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会经常自觉就诊和治疗而言,更可怕的是无痛性的胆囊结石,就像是一个“沉默的杀手”。

“有些患者觉得结石有时能自行排出,就不重视了。”张斌解释,如果胆囊的结石较小,是有一定几率通过胆道排出,进入消化道,再通过我们的肠道系统排出体外。但大部分的胆囊结石不能通过胆道排出体外,由于胆囊管道比较细,胆囊结石通过胆囊管,排入消化道的可能性比较低。

胆囊结石在胆囊内部存在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它的体积会逐增大,最终导致胆囊的储存以及浓缩功能逐渐减退,甚至丧失。张斌提醒,胆囊结石本身就是病,不是痛了才叫病,需要定期复查,及时就诊和手术。

注意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节假日期间,高脂、高蛋白的食物可以说是胆囊结石患者的“大敌”。而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张斌提醒,要注意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预防胆囊结石突发。

要想预防胆囊结石的发作,日常进食要有规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重视早餐。因为空腹时胆汁分泌减少,而胆固醇含量不变,胆汁浓缩,加之不吃早餐和饮食不规律,胆囊不能及时排空,胆汁中的胆固醇排不出来,进而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结石。

饮食要有节制,不要偏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刺激的辛香料(如辣椒、芥末)、碳酸饮料、酒精等促进胃液分泌的食品,胃液会刺激胆囊收缩,增加结石的发生。

限制脂肪饮食。少吃高胆固醇的食物,如鸡蛋黄、肥肉、动物内脏等,胆固醇升高容易形成胆囊结石;要限制含丰富动物性脂肪的奶油、牛油、肝、鱼卵、蟹黄类食物;少吃或者不吃油炸食品及含油多的糕点、干果;以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主,宜多食高纤维的清淡易消化食物。

日常的饮食口味要尽量清淡,调味料应有所节制。烹调食物少用煎、炸,多用煮、炖、煲、清蒸的方式。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节假日期间也要坚持锻炼身体,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避免长时间坐着打牌、玩游戏、刷手机。

“每逢佳节胖三斤”,节假日前后不少人会开始减肥,胆囊结石患者切忌减肥速度过快。减肥者过度限制饮食,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胆固醇就会析出沉淀,黏液浓缩,最终形成胆囊结石。一般来说,减肥应该控制在每月减掉3—4斤为宜。

关键词: 春节 结石 收放自如 健康饮食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