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1日起,央行等三部门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正式实施。《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此消息一出,迅速冲上热搜。大家普遍关心的是,《办法》实施后,会不会对普通储户存取款产生影响?是否会给个人存取现金带来不便?
央行有关人士回应称,实施《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资金安全和利益。不会影响居民正常现金存取款,便利程度亦不会受到影响。
不会影响居民正常现金存取
“当前,办理5万元及以上30万元以下现金的取款,客户只需携带存折、银行卡、身份证到网点直接办理就行,并没有其他特殊要求。”某国有银行有关士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接到监管部门下发的文件,估计还需要过段时间,3月1日以后具体怎么执行要以文件为准。
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新规对金融机构的相关要求有所提升,但对自然人客户办理现金存取影响非常有限。
“尽管宁波是现金流动需求相对较高的区域,但从当前移动支付发展的环境来看,非现金支付的方式已经基本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上述人士表示,从实际业务需求发生的情况来看,普通市民个人存取5万元以上现金的情况并不多。
其实,从去年10月起,浙江省就已开启大额现金的试点工作,单位账户的现金存取管理起点为50万元,个人为30万元,超过起点的金额存取需要进行登记。
“按照程序,个人如果因为种种原因要支取30万元以上的现金,要至少提前1天联系银行网点,在柜台办理业务比常规环节增加了一个表格填写,需注明现金支取的主要用途。”上述国有银行人士表示,这一系列流程银行有严格的制度,客户也能遵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办理,一段时间运行下来,并不影响正常的现金存取款业务。
央行有关司局负责人日前针对公众关心的话题回应称,正常情况下,金融机构不需要客户填写信息或者提供证明材料,金融机构在简单询问了解后即可直接为客户办理现金存取业务并登记相关情况。只有发现交易明显异常、有合理理由怀疑交易涉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才会向客户进一步了解情况。
上述央行负责人还透露,从统计上看,目前,我国超过5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存取业务笔数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左右。
预防和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人民银行有关人士指出,实施《办法》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资金安全和利益。
近年来,随着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发生变化,金融行业反洗钱工作出现一些新挑战,为提升我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防范能力,需要通过制定《办法》进一步完善反洗钱监管制度,加强反洗钱监管。
《办法》有利于践行“风险为本”反洗钱理念,提升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水平。当前,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工作未充分体现“风险为本”理念,需要进一步强调基于风险的客户尽职调查措施,在防范利用金融体系从事洗钱等犯罪活动的基础上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办法》有利于接轨反洗钱国际标准。反洗钱国际评估认为,我国需要进一步明确对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的相关要求,不断完善反洗钱监管制度。
来源 东南财金 记者周雁
一审 张波 二审 诸新民 三审 殷浩 终审 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