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林涵茜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快要接近尾声,这个时候孩子们都在干什么?
近日,记者走上街头,采访了不少孩子和家长。与放假前孩子们兴奋、家长隐隐担忧的状况有些不同,原本忙于接送到各种培训班里的家长,此时选择享受陪伴孩子们的温馨时光,孩子们也慢下来,做感兴趣的事,养小动物、看书、看电影、看展览甚至上山看雪、步道远足等,过一个充实假期。
孩子们在宁波图书馆学习 记者 张培坚 摄
照顾小动物、家务小能手……
“劳动很快乐”
“家里来了两个‘新朋友’,每天早上我和妹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它们‘打招呼’,看看是不是渴了、饿了,需要我们的帮助。”说起这个寒假有趣的事,奉化区居敬小学四年级学生张景媛打开了话匣子。
寒假一开始,舅舅送来了两只虎皮鹦鹉,这可把姐妹俩高兴坏了。这个品种的鹦鹉模样很可爱,头羽和背羽呈黄色,中间有黑色条纹,毛色和条纹犹如虎皮一般。性格也很活泼,每天早上六点过就起床了,在笼子里飞来飞去,发出清脆的叫声。
现在,照顾小动物的“重任”就交到了她和妹妹身上。每天,姐妹俩会定时给鹦鹉准备食物,一小份的谷粒,另外一周还要换一次水。怕小鹦鹉老在笼子里比较闷,姐妹俩还会递进去墨鱼骨,逗它玩。两周下来,“新朋友”虽然还不会开口说话,但已经完全适应了新环境。
“虽然这个过程会花很多时间,但我和妹妹很开心!”张景媛小朋友笑着说,通过饲养小动物,自己增加了很多知识,还培养了劳动习惯。她准备把这些感受都写进寒假作文里。
“我是妈妈小帮手,扫地、拖地、擦桌子都做了,还被妈妈表扬了!”宁波市雅戈尔小学五年级学生叶承睿同学骄傲地说。同样通过劳动获得奖励的还有宁波雅戈尔小学三年级学生庄瑾瑜,妈妈给他买了渴望已久的玩具,开心极了。
此外,本报启动的第二届“情系甬城”家庭厨艺大赛目前也收到了上百件的参赛作品。枣花馒头、山粉糊、石蟹炒年糕……孩子们动手做菜,感受到劳动不仅光荣而且很快乐。
“组团”家庭去展览馆
带孩子到户外边玩边学
趁着假期尾声,很多家庭选择“组团”带孩子去各种展馆参观。
在宁波市城市展览馆一角,正在展出“一起向未来”迎冬奥、迎亚运图片巡回展,60多个展板,百余幅图片,讲述了“奥运起源”“中国与奥运”等历史故事,也包括“冰雪相约”“逐梦亚运会”和“童心绘冬奥”等梦想……展板前,传来了孩子和家长们的欢笑声。
来自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的几位同学看得很认真。“你看,这上面的冰墩墩是不是超可爱!”徐梓艺指着画展作品问旁边的小伙伴。“是啊,是啊,我还看到了奥运五环,我们中国的运动员……”孙羽浩、张梦萱等小朋友附和道。
“我们六组家庭孩子年级相仿,又正好住得比较近,所以约着一起到这里参观。孩子也很喜欢,边玩边学。只要有时间,我们还是愿意带孩子多出去。”张梦萱妈妈说。
“走到户外,拥抱自然,让孩子快乐成长。”利用假期,忻先生不仅带两个儿子去宁波市城市展览馆了解下宁波城市的变迁和深厚的甬城文化,还带着他们上山看雪,到游乐园里玩耍。他觉得,孩子都有好动爱玩的天性,户外活动有助于他们身心发展。
很多家庭选择“组团”带孩子去展馆参观记者 林涵茜 摄
看书看电影
享受亲子共处的时光
寒假期间,还有一些家长选择带孩子到图书馆看书。
据统计,1月初宁波图书馆新馆和永丰馆的日均人流量不到2000人,但到了2月上旬日均人流量近3000人。为了让孩子们乐享新春文化大餐,宁波图书馆还新采购了纸质书6000余册,如《变量》《国家宝藏》《平安小猪》等,同时为寒假中的学生读者准备了经典少儿阅读图书,如《哈利波特》系列、《大中华寻宝》系列、《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等。
宁波图书馆的少儿阅览室,丰富的图书资源吸引着孩子们 记者 林涵茜 摄
在少儿阅览室,丰富的图书资源吸引着鄞州区潘火花园小学六年级学生林思雨,喜欢安静的氛围,可以静下心来认真看书。在爸爸帮助下,他挑选喜欢的冒险类或科普类的书籍。
“从安徽老家过年回来后,妈妈带着我和妹妹每天都会来图书馆待一会儿。”宁波鄞州赫德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吴铭轩,寒假期间的作息很规律,每天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左右都会呆在图书馆,看书或者是做寒假作业,到了下午三点以后就会去打球运动一下,晚上空了就和妹妹还有爸爸妈妈一起看电影、一起讨论。
吴铭轩妈妈也很享受这样的亲子时光:“和以前忙着上各种培训班不一样,孩子可以空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虽然每天时间仍是安排得很紧凑,但过得很开心、充实!带着孩子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和电影,并鼓励他们思考,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孩子们在宁波图书馆学习 记者 张培坚 摄
孩子们在宁波图书馆学习 记者 张培坚 摄
专家点评
寒假“双减”应着眼于“解放”
郑东辉(宁波大学基础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双减”减得怎么样?孩子们的寒假生活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就记者们探访到的情况来看,寒假的培训班没了,孩子的生活变丰富了。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养养小动物、做做家务、看看书、逛逛展览馆、访访友,不亦乐乎。课业学习不再是孩子寒假生活的全部,具有儿童趣味的活动成了主角,孩子从中收获童年的快乐,家庭享受难得的亲子慢生活。
这种变化,透射出“双减”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即解放儿童。
“双减”不只是简单的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是要给学生松绑、卸下学生在这个年龄段不能也不必要承受的担子,让学生过上高质量的童年生活。对于此,早在90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这也正是当下“双减”所应坚持的方向和追寻的意义。
当然,需要我们警惕的是,并不是解放了事,而应正确处理好寒假生活中的几对关系,分别是形式和内容、学业和兴趣、自主与指导,在收与放之间达致一种平衡。寒假生活不是越丰富越好,而是越适合孩子越好,不是唯孩子的兴趣是瞻,而是利用适量的学习内容予以引导,不是任由孩子自己任意裁决,而是要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指导作用。
这样的“解放”,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在“双减”工作持续推进的未来,相信学校和家庭一定能化挑战为机遇,还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现代金报|甬上教育记者 樊莹 林涵茜 摄影记者 张培坚 通讯员 陈莹
一审 章萍 二审 张亮
三审 徐碧海 终审 王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