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这条老街,如同一位“隐世高手”,藏着无数故事等你探访……

2022-02-24 11:03:29
来源:宁波都市传媒网

视频制作记者张培坚

镇海贵驷因贵驷桥而得名,是镇海一处繁华市镇。如今的贵驷老街,如同一位低调的隐世高手,但又深藏内功与故事。只有小心地靠近,细细地打探,才能够触摸到他那温热的脉搏。

在这里随意转进一条弄堂,迎面碰到一栋老宅,就像遇到一位老友一样,让你感到天然的亲切感,心不由得静了下来,脚步也慢了下来。

河道和老宅共同组成江南图景

居民在屋前晾晒萝卜

贵驷的很多老宅并不具名,精致的石雕、雄浑的门额都在被岁月慢慢磨平,对于它们曾经的故事,居民多语焉不详。

安静的弄堂里,推着自行车回家的老人

玩耍的孩子,弄堂生活将铭刻在他们的童年记忆中

洞桥仁房贴隔壁的一处老宅外墙上悬挂着“危险房屋”的警示牌,但其高耸的马头墙和长近四五十米的围墙,处处透露出其旧时的气势。踏进大门,只见长廊之上的厚重月梁雕工精美,旧时朱漆尚未褪去,为老宅保留了几分颜色。

居民说,在贵驷老街一带,能够叫得上名字且有迹可循的老宅当属太史第和刘聘三故居。

太史第里深藏着故事

高耸的太史第墙门让太史弄显得更加逼仄,冬日的午后,弄堂里寂静无声。只有当人经过宅门时,隔着院墙传来的几声犬吠才会打破街巷里的宁静。

街巷边一位老人说,太史第是清末进士刘崇照的宅院,如今住在这里的人也不多。刘崇照曾出任江苏盐城知县,为官清正。1901年刘崇照还乡后,曾任镇海县教育会长,并筹资数万银元建了宝善学堂。宝善学堂培养出一批优秀学子,贝时璋院士便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一代宗师。

刘聘三故居

离太史第不远,是刘聘三故居。这座中西合璧的宅院建于民国时期,由前后正屋和前后、东西四厢房组成,其别致的造型和周边的老宅形成鲜明对比,如今是镇海区文保单位。高高的屋顶上,鸽子在屋檐上歇息,以绝佳的视角睥睨四方,享受着这里的安静天地。宅门前有一水潭,名曰大洋房陈家漕,池水青碧可见底,以几分柔情化解了高墙大院的威严。

刘聘三是镇海贵驷人,为上海著名实业家,曾任中华劝工银行总经理、宁波旅沪同乡会常务理事等职。1934年,刘聘三等在沪经商的十余位贵驷籍人士响应家乡号召,资助银元六万元,在贵驷中大河东建西式新学校一座,取名驷桥小学,宝善学堂并入该校。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永年和著名现代文学家唐弢都曾在驷桥小学就读,为人生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中大河边,老友在聊天

驷桥小学旧址边是蜿蜒曲折的中大河,贵驷桥两易其址,如今是一座平坦的水泥桥,桥下河水静静流淌,一位居民拿出手机,指着保存的一张石拱桥说,这就是以前贵驷桥的模样,“小时候我穿过桥,到对岸的理发店理发,印象深刻。”言语间透露着对旧时光的无限眷恋与回味。

阳光给贵驷老街镀上一层金色

此时,河岸边青砖黛瓦的江南民居被傍晚的柔光包围,老街被夕阳镀成了金黄色。居民们站在河边或发呆,或闲谈,享受着老街应有的闲适生活,在他们心中,老街就是很漫长又很短暂的岁月吧。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张培坚 编辑 李晓颖

一审 王伟 二审 任晓云 三审 赵鹏 终审 刘雄飞

关键词: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