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仑柴桥,靠近双石人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名叫大溟村。村境从南至北,山岙间溪水终年不息,东面山峰起伏,大片农田从山脚绵延而下。
这里不仅保留着依山傍水、碧溪长流的原生态,在乡村振兴中还逐步“成长”为花木飘香、丰衣足食的新时代家园。
近年来,大溟村收获颇丰,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市级生态村、市级园林式村庄等荣誉。眼下,正在创建全国文明村。
前两日,村里老年协会会长黄性智当了一回“导游”,带着记者一探村里的人文和面貌。
视频剪辑 记者 周子豪
千年古村焕新颜
溟者,大海也。大溟村在一千多年前与北仑的许多村落一样,乃是潮起潮落的浅海、滩涂。
大溟村村口 通讯员供图
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具有开创精神的王安石宰鄞,到灵岩、海晏(今大碶、柴桥区域)勘察水情,拟就围塘筑碶的方案,动员民众打响“围海夺田”之战。
这以后,开发滩涂、阻咸蓄淡、治理江河为历代地方官吏、社会贤达和百姓所关注,从而使辽阔滩涂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陆境,大溟的先祖也由此从各地迁徙于此。
大溟村曾是小有名气的牛奶金柑基地。上世纪70年代,遵循“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家家户户开始大批量种植牛奶金柑,如果秋天时站在高处俯瞰,会发现颇为壮观的一幕:从洋白岭到连湾岙下山脚,连同七面山在内,满眼都是金黄。
辛勤的劳作也获得可喜的收益。以前,这里每年稳产金柑在50万斤左右。一度,大溟村的牛奶金柑成为宁波市外贸出口的一个重要产品,金柑饼远销东南亚各国。
如今,走在村里,几乎找不到金柑了,只在村道旁零星发现几株金柑树,枝头缀着或黄或绿的果子。
现在的柴桥是花木之乡,这些年大溟村因势利导,正在大力发展花卉农业。在花木生产中,多数村民又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道路。
经持续环境整治,村里清爽干净 记者 陈烨/摄
今年80岁的黄性智是土生土长的大溟村人,走过大半个世纪的他,村里的可喜变化尽在记忆里。
2000年开始,大溟村持续开展村域的环境整治。野毛漕到河埠头、长墩到岙里等多条道路浇成了水泥路;主要道路安装了明亮的路灯;露天粪缸全被拆除,建造了化粪池;砌河塘,砌大沟,改造溪坑,两座桥梁被拓宽,并安装了青石护栏;新建公园、文体广场(篮球场)、菜市场、候车亭等设施……
村里一景 通讯员供图
黄氏宗祠述往事
在黄性智老人看来,如今生活富足,家门口处处是景。黄氏宗祠和钟观光故居的修缮打造,更是给村里带来了不少人气。
村里的黄氏宗祠 记者 陈烨/摄
“‘黄’姓是我们村的大姓。村里300多户900多人,其中95%的人都姓黄。”随着“吱呀”一声,黄氏宗祠的大门被打开了。
黄氏宗祠,由明永乐年间(1403—1424)从宁波江厦迁入的黄姓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宗祠堂号“承孝堂”,坐西北朝东南,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793平方米,四合院式。有前后两进,左右厢房各一边,均为硬山顶平屋。前进门厅面阔五间,明间和次间内侧梁三柱五檀,中柱跟前,后檐柱间设双称双步,次间外侧缝和梢间梁架五柱五檀。第二进正厅面阔五间,明间和次间内侧缝梁架五柱九檀,六架前后不对称抬梁。次间外侧缝和梢间梁架七柱九檀,中柱跟前后金柱间设对称双步,左右厢房面阔各三间,两柱三檀三架抬梁。四周建有青砖围墙,大门朝东南。
黄氏宗祠格局规整,建筑用材粗大,做工考究,是大溟黄氏先祖太公的辉煌创举。因局部破损,2004年修缮过一次,2009年6月被列为北仑区文物保护点。
正堂两侧,展示着区级非遗项目——大溟车子灯(传统舞蹈)。至今,村里还有一支12人的表演队伍,成员平均年龄60岁以上,吹拉弹唱分工明确,其中黄性智弹奏扬琴。逢春节、元宵,或其他喜庆日子,马灯调奏响,车子灯表演一定会热热闹闹地登场。
正堂两侧展示着区级非遗项目——大溟车子灯 记者 陈烨/摄
村里走出个“缚脚秀才”
大溟村里走出不少人才,有电影剧作家黄进杰、省级劳动模范黄连德,也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烈士黄岳威。当然,最出名的当属闻名海内外的亚洲四大植物学家之一的钟观光(1868—1940)。在《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和《辞海》中,都能找到有关他的条目。
钟观光故居在大溟村姚江岸29号、32号至38号,占地1824平方米,由祖传屋四合院和小洋楼组成。据家谱记载,祖传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小洋楼建于20世纪初。其中,小洋楼经修缮,现被打造为钟观光纪念馆。
在这里,钟观光度过了他的青少年和晚年时光。如今,他的孙媳妇及其他后代依然居住在祖传屋里。
钟观光,字宪鬯,是中国第一位用科学方法广泛研究植物分类学、近代中国最早采集植物标本的学者,也是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
钟观光采集的部分植物标本被展示在这里 记者 陈烨/摄
他自幼勤勉好学,为珍惜光阴,常把自己的脚绑在桌腿上,以抑制自己好动。光绪十三年(1887)中秀才,人称“缚脚秀才”。当时朝廷腐败,钟观光满怀忧国之情,感慨道:“不能与民皆乐,何能乐也!”
他自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和日语,提倡科学救国。1903年,他主持由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校。次年,受聘于宁波师范,因被人告密,返回故里。在家乡柴桥,他为了提倡新学,在1905年与曹赞宸等创办了芦渎公学(今柴桥小学)。
前半生,教育兴国;后半生,与植物结缘。因健康原因在杭州疗养期间,钟观光与自然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他走遍神州,用5年时间搜集积累珍贵植物标本和资料共15万多字,并建立北京大学植物标本室。1921年起,他先后在《地学杂志》上发表近10篇有影响力的文章,引起国内外学者重视。为纪念他的卓越贡献,人们把马鞭草科一新属定名为“钟君木”,将木兰科一新属定名为“观光木”。
绕过迂回的村道,走进钟观光纪念馆,不觉豁然开朗。这栋小洋楼为西洋风格,面阔五间,五柱五檀楼屋。2021年,纪念馆正式向游客开放。
据悉,钟观光去世后,其三儿子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无偿捐赠父亲采集的植物标本,其中有一小部分被展示在这里。
故居内设四个展厅,陈列的展品无声讲述着钟观光的一生成就,及其拳拳爱国之情。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陈烨通讯员 叶晶晶 郭佳琳 编辑 庞锦燕一审 戴晓燕二审 雷军虎 三审 任山葳 终审 葛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