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保护生物学学者,赵序茅需要经常到野外开展科研工作。
不久前,一篇题为《毕业致谢:我从来不曾优秀过》的文章在网络走红,文章的作者是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青年研究员赵序茅。
“我从来不曾优秀过,也从来不曾放弃过!”赵序茅在这篇文章中的一句话打动了众多网友。出身寒门、从小到大升学考试屡屡失利、蜗居在4平方米的小屋边打工边备考……文章中,他坦然分享了自己坎坷的成长经历。
如今,赵序茅走上科研道路,同时还凭借努力成为一名科普作家。他拿到的“人生剧本”绝非顺风顺水,而是一个农村孩子在求学路上屡败屡战、永不言弃的成才故事。
“打小就有股不服输的狠劲儿”
赵序茅出生在山东滕州,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却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为此,他学习格外用功。
“回想自己的求学经历,似乎每一关都不顺利。”赵序茅说,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没考上县城的中学;到了中考,发挥失常;等到最关键的高考,因为过于紧张,再次失利,只好复读;好不容易考上本科,考研又被调剂,硕士考博士再次调剂;读了博士,因为和导师观念不和,甚至直接退学了。
但赵序茅始终没有放弃,因为他清楚,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打小我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不放弃的狠劲儿。”他说,“这么多年,每过一‘关’我都提着这股劲儿。”
为筹集大学学费,赵序茅在餐厅做服务生、送桶装水、去外地村落做市场调研……大学四年,他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博士退学后,他来到北京,蜗居在4平方米的房间里,一边打工一边再次考博。赵序茅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在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读完了硕士,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拿到了博士学位,直至2019年博士毕业,进入兰州大学成为一名青年研究员,他终于实现了做科研的梦想。
“躺平?我们没有资格”
科研的道路岂能一帆风顺。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读到博士三年级时,赵序茅本可选择直接毕业,但却打定主意延毕一年。原来,他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一个全新的方向,博三时手头还有工作没收尾,若直接毕业离开,研究组里没有人接手。所以,怀着一股对学术研究的韧劲儿,他决定延毕。
延毕不是件小事,周围人纷纷表示不解。但赵序茅始终觉得:“我读个博士不容易,做事情要善始善终,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多年的努力,也不辜负导师的栽培。”
“我始终对自己怀有更高的期待,想让自己变得更好。”为此赵序茅从来没有停止奋斗,更是直呼“拒绝躺平”。写论文、写科普文章、写博客……他“很能写”,仿佛没有停歇的时候,他说:“别人逛街我在写,别人喝咖啡我在写,别人风花雪月我也在写。”
赵序茅常常用生态学领域的“红皇后效应”来自醒,它是指物种若想保持生存竞争力,必须要不断地进化。“这就类似于那句古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便是你想停留在原地,也需要用力奔跑,更何况是进步。”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常把‘躺平’放在嘴边,但仔细想想,我们有什么资格‘躺平’呢?”赵序茅说,对我们每个个体而言,只有不断奋斗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让自己的人生更出彩。
“科研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与担当”
在兰州大学,赵序茅主攻的研究方向是保护生物学和动物地理学,选择这个方向是出于他对动物研究的热爱,他打趣说:“像我,硕士期间研究禽类,博士期间研究兽类,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禽兽’。不过,我觉得值得!”
在科研道路上,赵序茅走得坚定,但这并不妨碍他在科普领域浇灌热情。至今,他已出版科普著作24本,在各地开展科普讲座200多场。2020年12月,他获得了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赵序茅认为,科研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与担当。“从长远来看,科普和科研应该相互促进。”他说,“我的专业方向是保护生物学,但保护濒危物种最终要靠全社会,如果不向大众普及,我的工作是不完整的。”
写作科普读物、线上线下进行公益科普讲座、在校内担任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赵序茅的生活充实而精彩。他仍记得一个重庆小朋友给他的来信:“赵老师,我以前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儿,但听完您的讲座后,我找到了兴趣点,我也要成为一名科学家。”这样的信件还有很多,每每读到这些稚嫩的文字,他都会为自己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一粒“科学的种子”而感到欣慰。
赵序茅的故事在网络走红后,很多网友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和他取得联系。“我从来没想到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能给别人带来这么多感动和能量。”看到很多人受到鼓舞,他十分惊喜。
“心中无敌,方能无敌于天下。”赵序茅说,“希望这句话也能给处在迷茫中的人带来一些慰藉,我就觉得值了。”
以下为致谢原文
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商店买铅笔,商店老板拿出一支瑕疵品。妈妈要求调换,老板说:给你一支金笔也无用。那时我很小,不理解此话何意,只看到妈妈低头不语。
我小学升初中没考上,初中升大学没考上,大学考研惨遭调剂,硕士考博士再次惨遭调剂!到了博士,我和导师不和退学了!我从来不曾优秀过!
01
博士退学后,我来到北京,参加了工作,可是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想做科研,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吧。那年,我在北京4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一边打工,一边复习考博。终于过了初试,可是目标导师不要我,我只能调剂。我挨个给动物所的老师打电话,看看他们是否还有名额。可惜都满了。我想算了,下次再来吧。同学张文杰鼓励我,别放弃,再试试吧,于是我又尝试着发了几封邮件。
正当我绝望至极,收到王雁玲老师的邮件,她告诉我李明老师还有一个名额。我立即联系到李明老师,正如一个溺水之人,抓住救命的稻草。我来到李明老师办公室里,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和感兴趣的方向。李明老师对气候变化感兴趣,恰好这也是我长期关注的方向。不过,李明老师告诉我,还有几个学生联系他,要我先回去,有消息通知我。
我骑着自行车,赶回单位,正走到半路,接到李老师电话:“序茅,你回来吧,我不考虑了,就你了。你抓紧过来补一下程序。”
我难以抑制心中的兴奋,飞一般赶回动物所。到了所里办完手续,李老师告诉我随时可以到组里开展工作。就这样,我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而给予我机会的正是李明老师。更加难得的是,李老师知道我喜欢科普,他告诉不要放弃科普,可以一边做科研,一边做科普,恩情莫过知遇。
02
2015年博一,我和李明老师探讨具体的研究课题。李老师给我一个大致的范围——气候变化对于灵长类动物的影响,并且坦率地告诉我:“我自己也不懂这一块,我们组也不做这方面的研究,不过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平台,你需要什么可以直接和我说。”有了李明老师的平台,剩下的路要靠自己走,于是一边上课,一边思考课题研究。
大概半年后,我发现这个选题很多人都已经研究过了,私下里问几位这方面的老师,他们也觉得这个选题意义不大,很难出东西。我这下慌神了,可是又不知道如何给李明老师说,直接告诉他这个选题我做不做了,要换一个选题?可是换什么选题呢?我们组里的大方向是分子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无论换那个方向都得从头开始,我想再坚持下吧。
在我彷徨之际,李明老师无意中给我推荐一篇文献,是本所李欣海老师发表的文章。看到此文,我又见柳暗花明。欣海老师做的正是我想的,于是,我借鉴欣海老师的方法,研究我关注的灵长类动物,可谓依着葫芦去画瓢,先把框架组建起来。有了基础,我开始进行针对性的突破,在欣海老师的基础上,往前进一步,弥补他之前的研究局限。
03
于是,我在旧酒瓶里,开始装新酒。经过半年的努力,有了论文的雏形。满怀信心地投稿,现实给我泼了一盆冷水,两个审稿人,一位同意发表,一位不同意发表,结果拒稿。李明老师鼓励我重新投,修改后,换了一个类似期刊重投,这一次格外顺利,两位审稿人都给出了积极的评价,经过第二轮小修之后,顺利发表,这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篇SCI,二区,虽然不是多么出色,却给予我前进的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次发表文章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别人所谓不可为,未必真的不可为。有了方向,我还要学习新的技术。正巧李丽老师来到北京,给我传授他的研究技术。真是久旱逢甘霖,我和李明老师商量后,我直接去李丽老师组里学习一段时间。跟着李丽老师,在师妹李雯雯和师弟代云川的帮助下,我总算实现了ArcGIS入门。在李丽老师组里,我明白我有很多想法,受制于自己的技术短板,而无法进行量化和写作。不久我再次陷入尴尬,以前是有想法没有技术,有了想法,也有了一点技术,可是没有数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04
这时期(2016年5月),恰逢我们组里的任宝平老师来云南野外考察。于是,我跟着任老师在整个滇西北的滇金丝猴的分布区跑了一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古人所谓读“知行合一”,此言不虚,很多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结合实地考察,我认为“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对于滇金丝猴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可是,如何量化人为干扰,成为摆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开始,我想借助激素的方法,测一测不同亚群的激素,以此来量化人为干扰的影响。
此后的几个月里,我在滇西北满山遍野寻找猴子粪便,从丽江老君山跑到西藏的红拉雪雪山。可是,这猴儿的便便甚是难找。跑了几周后,连猴毛都没看到。捡便便难,要捡新鲜的粪便更是难上加难。
我重新回到丽江老君山,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连续2周在山上追踪猴群,终于在一个午后,在一片密林里,发现了滇金丝猴的粪便,如获至宝,我凑过去趴在地下,闻了闻,不臭,比较新鲜,随后小心翼翼地把粪便放到采集瓶里。取到粪便后,我需要和时间赛跑,因为粪便必须冷冻,而山上没有冰箱。
可是偏偏遇上了阴雨绵绵,我顾不得那么多,冒雨下山,路上泥泞崎岖,我小心翼翼,一边保持平衡,一边护着包里的粪便。就这样,采集到第一处粪便样品。
随后,我转战康普,在沈永生局长的协助下,我和向导进山。山上4000m处,是高山草甸,我们刚爬山去,就下雨了,整个山都被云雾笼罩。我们如同迷失的麻雀,四处乱闯。脚下深深陷入泥土里,每走一步都格外费劲。更为要命的是向导迷路了。向导说,翻越了这个山梁,有一间放牛小屋,可以休息。我们艰难地翻过去,牛是看到了,可是放牛的小屋却没有找到。
就这样,冒着雨一直走到天黑,浑身湿透,没了知觉,总算找到了放牛的小屋。我们在里面生了一堆火,吃了饭,早早躺下了,浑身疼,怎么也睡不着。半夜,屋子外传来一声巨响,我试着去叫向导,可是无论如何都叫不醒。过了一会,它离开了 ,可我的心脏却没有放缓。第二天早晨,我起来看到外面大树上留下一行爪子印,原来是黑熊。雨还在下,一只猴也没有出现。我好想回家,心想算了,不干了。可是,转过头来一想,来都来了,再坚持下吧。
希望往往就产生在将要放弃的那一刻。我听到前面折断树枝的声音,于是悄悄摸索到树林下,这是我第一次在野外见到滇金丝猴群。在它们活动的区域,再一次捡到粪便。有了两处粪便,接下来响古箐有一群习惯化的猴子,是一定能找到粪便的。有了3个猴群的粪便,可以进行对照分析了。好不容易把采集的粪便带到北京。提取了几个之后,发现样品根本无法用,前功尽弃!
既然实验不成功,我重新开始收集猴群附近的人为活动,把这些数据进行量化。可是这里有个问题,之前没有人使用过类似的方法。一些好友告诉我,没有参考文献的方法,很难发文章。可是,我却不信这个邪,科研不就是推陈出新吗,别人没做过不代表我不能做,我为何不能给别人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在林科院张宇同学的帮助下,结合我们组部分遗传数据,凑出来第二篇文章。此后,开始了漫长的投稿拉锯战。
05
第一次投稿,一周后被拒,编辑认为不符合它们期刊标准。
修改后,换期刊第二次投。约莫一个多月,审稿意见回来了,一共3个审稿人,一个支持,一个反对,一个不表态,结果编辑拒绝。虽然说拒绝,不过审稿人提出的意见很有针对性,我仔细修改,再投。
第三次投稿,3个审稿人提出很多问题,需要大修。我仔细对着审稿人意见,就像捧着圣旨,不敢丝毫怠慢。返修后,编辑又找来两个新的审稿人,继续修改。第二次翻修后,3个审稿人给出意见,一个同意,一个不同意,其且两个审稿人意见相左,而第三个审稿人又不表态。这时候编辑一锤定音:拒稿。前后10余个审稿人,历时一年,就这样被拒绝了。如果退一步,投一个差一点期刊,心有不甘,而继续投同级别期刊,又怕耽误时间。
这个时候,我已经博三了,该毕业了。之前已经有了一篇文章,毕业是足够了,李明老师从来不会让学生延期。可是我有不甘,工作没完成,我走了之后李明老师这一摊子没人接手。我思考了一周,决定延期。很多人以为我犯神经了,大家都恨不得越早毕业越好,还第一次有人主动延期。我不想思考这么多,患得患失。我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也给别人一个交代,不留遗憾。
于是开始新一轮投稿。经过两轮审稿之后,文章被顺利接受了。经过前2篇文章的磨炼,第3篇顺利多了,修改后直接发表。
06
又到一年毕业季,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如今找工作一年难比一年,去年毕业可以去的岗位,今年就去不了了。夜深人静,我也曾问过自己:“序茅,你后悔延期吗?”有什么后悔的,凡事要有始有终,给自己一个交代,也给别人一个交代。不论将来如何艰难,至少我对得起导师的那一份信任,这就足够了。
还是那句话,我从来不曾优秀过,也从来不曾放弃过!
来源 光明日报
一审 庞锦燕 二审 雷军虎 三审 任山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