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性耳聋已成为我国第三大老年性疾病。在3月3日爱耳日来临之际,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耳科专家张建主任医师提醒,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出现听力下降的人群高达11%;到了75 岁以上,70%~80%的老人都会被老年性耳聋所困扰。长此以往,甚至会增加患老年痴呆的风险。
视频制作:记者 陆麒雯
客厅放着电视剧
老人在卧室睡得正酣
要不是子女执意要带着到医院看看,70多岁的余大妈根本意识不到到自己已经需要戴助听器了。
据余大妈的女儿回忆,这几年母亲看电视音量越来越大,平时聊天时经常听错话,她只当是老人年纪大了反应慢。
直到前几天,她到家发现客厅里没人电视机却一直开着,而在卧室休息的余大妈却完全没听到动静,女儿喊了半天,老人才有反应。担心目母亲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女儿赶紧拉着余大妈到医院检查。
结合检查结果,余大妈的问题出在耳朵上,她被诊断为老年性耳聋,双耳中度听力下降,需要佩戴助听器。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耳科专家张建主任医师介绍,听力下降最常见的是答非所问、侧耳倾听、重复发问、说话大嗓门。
“其实,老人家属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老年性耳聋与脑萎缩、老年痴呆呈正相关。”张建提醒,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双耳对称的听力逐渐下降。其中,老年性耳聋会减少外界对大脑的刺激,导致大脑加速萎缩退化,长期下来就导致老年人思维和记忆力下降,增加患老年痴呆的风险。
张建(左二)正在查房。
助听器不要等到听力很差了才戴
长期拖延可能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老年人在发现听力下降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张建解释,及时干预可以延缓病程的进展,而且不同程度的病情治疗成本和效果不一样,长期拖延有可能错失最佳治疗阶段。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给老人做听力学方面的检查,判断老人的听力损失程度是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还是全聋。
如果是轻度的话,可以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和营养神经系统的药物来延缓衰老。
如果达到中度,建议老人佩戴助听器来补偿听力。助听器是听力下降人群生活中的伙伴,不是等到听力很差时才能用,而且带上助听器不会让听力下降。
如果老人的听力达到重度或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时,高频听力损失或者几乎没有残余听力,就要考虑植入人工耳蜗。人工耳蜗对年龄没有限制,只要身体状况良好可以承受全身麻醉,都可以手术。目前,该院是浙江省人工耳蜗定点治疗医院。
不是所有老人都会耳聋
日常用耳很关键
虽然老年性耳聋是一种自然的器官退化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会出现,也有90多岁依然耳聪目明的老年人。
“老年性耳聋通过日常防治可以降低发生概率。”张建提醒,日常用耳要注意方式方法,为此他给出了用耳小贴士: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老年人多补充锌、铁、钙等微量元素,尤其是锌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对预防老年性耳聋有显著效果。
2、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情绪激动很容易导致耳内血管痉挛。特别是老年人血液黏稠度高,更会加重内耳的缺血缺氧,致使听力下降。劳逸结合,避免劳累和精神紧张:所以不要与人争吵,保持平和的心态。保持情绪稳定。
3、避免在噪音大的地方久待。噪声的刺激下,听觉器官和脑血管处于兴奋和痉挛状态。长此以往,听觉器官脑部供血不足,听觉细胞萎缩,导致听力逐渐下降。因此,老年人要尽量避免长期的噪声刺激,遇到突发性噪声时,要尽快远离,以减少噪声对双耳的冲击和伤害。
4、戒烟戒酒。长期大量吸烟、饮酒会直接损害听神经和神经中枢,造成脑血管舒缩功能紊乱,使内耳血液供应不足。
5、适度体育锻炼,适当运动能够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内耳的血液供应也会随之得到改善。锻炼项目可以根据具体身体状况来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都可以,但一定要坚持。
6、相关基础性疾病治疗。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容易引起末梢血管的变性、影响耳朵的血液供应,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徐晨燕
编辑 施忆秋
一审 曹歆 二审 檀传才 三审 葛颖
关键词: 听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