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开始学杂技,受伤是家常便饭,37岁的他说:虽然很难,但还是希望把绝技绝活传承下去

2022-03-10 17:27:59
来源:宁波都市传媒网

视频制作记者吴丹娜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艺术需要被保护和传承。然而,对杂技行当的从业者来说,练功辛苦、饱受伤病困扰是他们的日常,转型困难也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杂技这门古老的艺术正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

“口叼平衡”

将旋转的盘子、锅铲等道具从嘴上取下,掌声四起......和往常一样,3月10日,孙元元在象山影视城襄阳城内结束了一场“口叼平衡”的杂技表演。 对比节假日一天五场演出,工作日的一天三场,孙元元没觉得有多累,“因为早已经习惯了。”

“我只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杂技。”孙元元很喜欢目前这份工作。他今年37岁,老家山东德州离杂技之乡吴桥只有20公里,周围杂技氛围浓厚,他打小就对杂技有一种天生的亲切。“小时候淘气,感觉有用不完的力气,放了学吃了晚饭之后就和村里的孩子聚在一起,各种翻跟斗。”于是,在当地杂技团来招生的时候,孙元元的父母给他报了名。观测体型,考耐力、乐感,1000多个报名的孩子中,最终只留下了46个,当时11岁的孙元元便是其中一个。

到了杂技团后,起初,孙元元觉得很好玩,开始练功后,才发现日子并不像自己想得那么轻松。“睁开眼睛就练,300米的跑道一天跑25圈,一年两次假期,只允许家人一个月探望一次。”

孙元元在杂技学校五年,头两年都是练习基本功,第三年老师才允许他们练杂技项目。“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安排,我学的是‘手技’。‘手技’是用双手耍弄、抛接各种物件的技巧表演,道具是日常生活中的球、棒、盘、刀、圈、球拍等。”

孙元元介绍,中国手技表演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耍剑”“耍丸”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从16岁开始,孙元元跟着学校到处跑演出,国内国外的舞台都留下了他的风采,千百次的演出磨炼了他的技艺,还有他的意志。这么多年演出下来,孙元元的脚、脸、腰都因为翻跟斗落下了病根,不过,他早就习以为常:“干我们这一行,受伤就是家常便饭。”

“手技”

四年前,孙元元来到象山,开始在影视城常驻表演杂技项目“口叼平衡”,即运用锅铲、碗、勺子等生活中常见的用具,将他们一个接一个竖起来,用“嘴”叼保持平衡的同时保持物件的旋转,道具最高时曾达到五六米。

这个杂技项目表演非常接地气,很适合在街巷和游客近距离面对面演出,这也是孙元元保持对杂技热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喜欢自己表演起来生龙活虎的样子,感觉人生没有白活。”他说,外人可能不懂,杂技是青春饭,只有十几年的好光景,正因为这样,即使苦一点,演员们也愿意拼尽全力,毕竟上了年纪想继续表演也不行了。

“喷火”

在影视城,生活着80多位像孙元元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他们身怀的技艺并不相同,有会“三仙归洞”的,有会鼻子提水、耳朵拉车的。由于这些民间绝活技术难度大,大多都需从小练习基本功,而练习过程又太艰苦,都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局面。

孙元元在老家的好几个同行都转行了,有的成了电商,有的回到工厂上班,他还想坚持一下。对他而言,杂技是幼年时的热爱、青年时的依靠,更是成年后的责任,已经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孙元元说:“虽然很难,但我还是希望通过这代杂技艺人的努力,把绝技绝活传承下去。”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吴丹娜 编辑 李晓颖

一审 戴晓燕 二审 任晓云 三审 赵鹏 终审 杨静雅

关键词: 还是希望 家常便饭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