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父母安康。不管你多大,不论你走多远。
今天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九),冯骥才先生迎来他的八十大寿。记者被朋友圈的一则微信感动到了:地方文史学者钱文华老师晒出冯骥才先生过生日时和他105岁的母亲吃面的合影。母子俩幸福的笑容感染了无数人。
冯骥才的母亲是1917年生人。早在2019年,冯骥才就写了一篇《母亲百岁记》。文中说:“留在昔时中国人记忆里的,总有一个挂在脖子上小小而好看的长命锁。那是长辈请人用纯银打制的,锁下边坠着一些精巧的小铃,锁上边刻着四个字:长命百岁。这四个字是世世代代以来对一个新生儿最美好的祝福,一种极致的吉祥话语,一种遥不可及的人间向往,然而从来没想到它能在我亲人的身上实现。天竟赐我这样的鸿福!天下有多少人能活到三位数?谁能叫自己的生命装进去整整一个世纪的岁久年长?我骄傲地说——我的母亲!”
2019年,冯骥才和母亲合影
为迎接80岁生日,冯骥才还一口气推出了两部新作——全彩图文随笔集《画室一洞天》和中短篇小说新作集《多瑙河峡谷》,这也是他文思泉涌、笔耕不辍的有力佐证。
记者曾经采访过冯骥才,当时是2016年4月21日慈城的祖居博物馆开馆,冯骥才带着两位好友姜昆、刘诗昆来到老家。坐在老家的古井边,他告诉记者,自己的老母亲还对他念叨着老家的这口水井。在他的心中,这口井就是乡愁的寄托,“一口井,养育了我们家族,在这井边,我有依恋的感觉。”深情满怀,令人动容。
1991年,冯骥才夫妻俩陪母亲一起登泰山
冯骥才是个大忙人,写作,绘画,投身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保护工作,带研究生和博士生……可冯骥才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平时只要他在天津,周二周六这两天的17时后,他们是不会打扰、耽搁他的,因为他要去陪母亲。如果出差时间长,不能去看望母亲,他会每天给母亲打好几个电话,随时“汇报情况”,让母亲心安。而每到周二周六下午,冯母必定梳妆打扮,有时还穿上旗袍,等候儿子。
冯骥才对母亲的这份孝心是难能可贵的,这不由让人联想到慈城的慈孝文化。
冯骥才认为,追溯一个人精神来源的时候,一定离不开父母和家乡的影响,“我母亲是山东济宁人,济宁这个地方是又文又武,文是指孔子和孟子的故乡,武是水泊梁山。我父亲是宁波人,家中世代都是文人或者为官。我觉得父母的两种文化都对我有影响,山东人重情重义,特别是重义,厚道忠厚,山东文化有一种阳刚之气。宁波人比较细腻,注重慈孝文化,所以,我重视自己的故土,在80岁时,想要研究一个知识分子跟土地的关系。”
一起期待冯骥才的新作!
家乡好友遥祝大冯生日快乐并期待他再回家乡
今天,记者采访了几位宁波文化界与冯骥才有交集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的记忆里,冯骥才先生对家乡有着别样的感情。
生日当天,冯骥才与母亲一起合影留念
“他记挂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据与冯骥才相识30多年的慈城冯氏研究专家钱文华回忆,从1992年起,冯骥才多次回到宁波,每次都会有感人的故事。
“1986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别人说冯骥才先生可能是慈城人。我立刻行动,在慈城当地寻找与冯骥才祖上相关的痕迹。运气挺好,不仅找到了他的祖居,还找到了与他名字只有一字之差的堂兄。1987年,我就以老家人的身份给大冯写了一封信,很快就得到了回信。”
1992年,钱文华(左)冯骥才(中)、冯骥才母亲合影(受访者供图)
1992年,当年50岁的冯骥才与母亲一起回到宁波,家乡人给他办了一场生日会。他在宁波一连待了10来天,与钱文华秉烛夜谈了4个昼夜。钱文华给记者传来一张他与冯骥才、冯骥才母亲的合影。钱文华清晰地记得,这张照片摄于1992年4月23日,宁波火车站金龙饭店23楼旋转餐厅。“2002年,他又回到了宁波,在家乡过了自己60岁的生日。”
2016年4月22日,冯骥才祖居博物馆正式开馆。开馆前一天下午3点,冯骥才到达宁波后,特地邀请钱文华前去一叙。钱文华表示,为了支持家乡的文化建设,冯骥才向祖居博物馆捐赠了一批艺术作品和实物,共计344件。“在开馆仪式中的合影环节,冯骥才先生看到了我,一把把我拖了过去,拉着我的手,一起合影。”这一幕,深深印刻在钱文华的脑海中。
冯骥才祖居博物馆(资料图)
最近一次,大冯说要回宁波是2019年,连行程都安排好了,却因要远赴泰国参加一场跨国文化交流耽搁了。
在钱文华看来,大冯先生非常重视来自家乡的朋友,同时他也一直关心着慈城。有时候遇到一些关于家乡的事情,就会第一时间请钱文华帮忙了解情况。“三十年来,冯先生和我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他把我当成了自己故乡的老朋友,对于家乡的一草一木也是记挂在心。”
“很期待他回乡再过一次八十大寿”
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周静书曾担任冯骥才祖居博物馆专家组组长,今天他给冯骥才发微信祝寿,并提及2002年冯骥才在宁波过生日时,抱着孙女一起吹生日蜡烛的那一幕。大冯则发来了生日当天与母亲一起吃面的图片。
市民在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参观(资料图)
周静书告诉记者,在筹备冯骥才祖居博物馆期间,他起初作为专家组的成员,后来上级部门提出要他担任专家组组长,这让周静书感到了压力。“听到让我当组长,按照现在网络语言那是‘压力山大’,想要推辞。后来有关方面告诉我,这是冯骥才先生提出的,听到这个消息,我下定决心不推辞了,要把这件事做好。”
在周静书的印象里,1992年冯骥才首次回宁波的行程中,有一项是参观月湖边的贺秘监祠。贺秘监祠是宁波人为了纪念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而建的一座祠堂,那时候有些破败了。“然而当时能用于修缮的财政力量有限,保护文保建筑实为力不从心。冯先生知道后,卖了自己的部分书画,将所得资金交给宁波有关部门,请他们好好修缮贺秘监祠。后来冯先生一直心系于此,几次来宁波考察都要去贺秘监祠走走,看到现在的保护工作,他感到很满意。”
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开馆5周年举办的现场活动(葛波波 摄)
此后,冯骥才多次回家乡考察,周静书全程陪同。不论是河姆渡遗址、梁祝文化园,还是半浦村这样的古村落,冯骥才都一一实地考察,对于其中的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思考和建议。“冯骥才先生对半浦古村尤为感兴趣,他回去后在《文汇报》上发表了《半浦村记》,文中以半浦古村为案例,对中国古村落保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今天在与冯骥才先生微信沟通的过程中,我提出,老家许多人都希望今年冯骥才先生能再回宁波,再在宁波过一次八十大寿。”周静书说道。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朱立奇陈晓旻 编辑 肖勇 庞锦燕一审 郑昕玮 二审 李秀芹 三审 杜春景 终审 王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