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是“国际社工日”。北仑很多社区都提前策划好了庆祝活动,可没人想到,前湾新区突发确诊病例,欢度节日的打开方式也随即变成迅速投入防疫“戒备”状态。
聚餐、团建、拍摄……所有计划全部取消。这群人凌晨整装,重新奔赴“战场”。
视频制作 记者 陈烨
提前采购了黑虎虾,聚餐之约却“黄”了
凌晨2点多走出家门;凌晨3点从社区出发;早上7点30分完成第一轮流调排摸;7点30分到8点多,进行数据分类汇总;8点30分后,走访企业开展第二轮排摸……这是新碶街道大港工业社区10名工作人员当天的工作安排。
原本,这一天应该是相对轻松的。从去年开始,社区每月18日设定为“爱心食堂”日,每位社工要烧一道菜端来,展示十八般武艺的同时,也增强团队凝聚力。这一次,“爱心食堂”日提前了,大家都很期待,不少人提前准备菜谱,甚至买好了菜。
“我昨天就买好黑虎虾,打算给大家做红烧大虾的,结果疫情来了。”去年10月入职的黄琪媛第一次过节就“黄”了。
记者采访得知,在社区党委书记朱红明带队下,10名工作人员凌晨3点就分赴工业园区各个宿舍楼。园区里住着近2万名职工,事发突然,深夜自然是无法拨通企业负责人、宿舍管理员电话的,于是他们迅速到位,“暴走”上门进行排摸。
当天中午,大餐是没机会品尝了,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盒饭。大家的想法一致:与病毒赛跑,用最快的时间,完成全部工作。
预定的饭店取消,凌晨4点带娃来加班
“张浩哲,跟着妈妈来加班了啊!”凌晨4点,身着校服的张浩哲跟妈妈张珊珊一起来到柴桥街道万景山社区,睡眼惺忪。张珊珊是社区的工作人员,因为是双职工家庭,儿子上学放学都是她接送。
早上7点前,全辖区居民的排摸工作要完成。凌晨,被电话叫醒的社工们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不放心儿子一人在家,张珊珊硬是把孩子从睡梦中拉起,两人一同来到社区。“你吃完泡面,看会儿书或趴着睡一会儿,到时间了,自己去学校,路上注意安全,可以吗?”凌晨5点,一番嘱咐后,张珊珊与同事们集合,通过微网格管理,抓紧时间分片“扫楼”。
本来,为了庆祝节日,前一天大家就想好了要到饭店好好吃一顿,中午时段的包间都预定了,结果只能临时取消。
“饭什么时候都能吃,疫情防控工作做扎实了,才是最要紧的。这是为小家,也是为大家。”万景山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俊玲坦言,这个节日过得很特别,疲惫,但有价值。
宣传短片不拍了,驾车绕圈化身“流动喇叭”
天未亮,大碶街道横杨社区里响起了流动小喇叭的“温馨提示”。
凌晨4点多,社区工作人员全部到岗,大家迅速将最新防疫要求录进十几个小喇叭,然后分头行动。有人入户排摸,有人化身“流动喇叭”。
凌晨5点从社区出发,胡洲华将小喇叭固定在车窗上,驾驶私家车缓慢在辖区里绕圈,防疫要求经小喇叭传播到了家家户户。“花了大概一个小时,整个辖区估计绕了10圈。”
这还只是一种方式。为了让符合情况的居民们快速到社区报备,社区“双管齐下”。一方面,“流动”播报,或将小喇叭固定在各小区出入口,另一方面,通过微网格群向居民线上传达通知。
当天,原定是要拍摄宣传短片的。社区早在年初就策划了“一起向未来”的短片,通过社工在各个场景里奔忙,展现新时代社工的精神面貌。素材攒了很多,本想在属于社工们的节日里“重磅”推出,但计划赶不上变化。
这一天,所有的社工都在做同一件事,所有人也都度过了一个特殊的节日。
戚家山街道、春晓街道都给社工们安排了丰富的团建活动,因疫情取消;霞浦街道新浦社区的社工们原想通过参与“绿手环”志愿服务,给这个节日“加点料”;小港街道渡头董社区往年这个时候都会订蛋糕庆祝,这次实在抽不出时间;郭巨街道东港社区、白峰街道峰城社区都计划聚餐,结果也只能作罢……
“守好‘小门’,这个节日只是换了一种方法度过而已。”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陈烨 编辑 李晓颖
一审 徐佳菁 二审 雷军虎 三审 徐叶 终审 陈剑虹
关键词: 另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