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的老徐走了,孤寡一生的他半生凄苦,半生幸运。社区负责人换了一任又一任,可对他的照顾从未停止;助老志愿者时常上门看望,送饭送菜不说,还帮忙打扫卫生。生前,身无长物的老徐早早登记了角膜、遗体捐献,并将捐献登记卡交托社工保管。他用自己觉得最好的方式回报社会。
在北仑区新碶街道紫荆社区,这个故事值得一说。
视频制作 记者 陈烨
他的一份意愿书,写满了回报社会的心意
老徐名叫徐德成,3月8日在家中离世。这段时间,社工一边忙着疫情防控工作,一边整理老徐的遗物,处理他的身后事。按照老徐生前意愿,他剩余的存款将以他的名义捐赠给慈善总会。
在紫荆社区,有一群跟老徐无血缘关系却真诚待他的“家人”。
1970年,当时才30岁出头的老徐在上海流浪,因居无定所、无人牵挂起了轻生念头,上海民政部门救下了他,把他送回故乡北仑,接收他的是紫荆社区。后来,老徐找了工作,收入虽不高,但总算温饱不愁。
“他是一个爱自由的人,退休后也没有住处,照理说,像他这样的孤寡老人应当去敬老院的,但他怎么都不肯点头。”紫荆社区党委书记俞君告诉记者,2004年,街道跟老徐签订了北仑区城镇三无对象散居供养协议。
事实上,社区这些年来对他的照料,远比一纸协议来得更有温度。
社区早年帮老徐在辖区祥发弄租住了一个单人间,配齐了家具、床、空调、热水器等基本设施。该为他办的事一件不落,该帮他申请的福利、补贴一样不少。浙江省老年优待证、高龄老人免费乘车卡,都是社工跑腿代办的;每逢节假日、特殊天气,关爱和慰问必然送上门。
这些年,逢节假日、特殊天气,关爱和慰问必然送上老徐家。 通讯员供图
老徐是有感恩之情的。2015年11月,他写了一份意愿书,字里行间,是他回报社会的心意:“我单身一人,无子女,全靠政府部门照顾,深感惭愧……我已决定身后将我的遗体捐献给医药事业解剖,如果器官有用的话,可以捐献给有需要的人,当我病入膏肓的时候,请不要再花国家的钱财……”
他请社区对接红十字会,完成了角膜捐献和遗体捐献登记。两张登记卡、一份意愿书,被塞进信封,交托给社工。
老徐早年写下的意愿书。 记者 陈烨/摄
生前最后一个多月,“家人”们每天都来看望他
今年1月28日,老徐不慎在家门口摔了一跤,原本硬朗的身体瞬间垮了,此后便卧床不起。去世前的一个多月里,与他结对3年的助老志愿者、社区老年协会会长顾悦洪放心不下,每天早上8点多都要去看看他。
“一开始他还能吃饭,我就每天给他送饭。后来,饭菜也不肯吃了,只喝糖水度日。”顾悦洪说,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社区叫来了120救护车,可老徐就是不肯上医院;叫来了敬老院工作人员,老徐也不愿意去。
那段时间,包括顾悦洪在内,隔壁邻居、社工也每天往老徐家里跑。老徐家里养了一条狗,自打他卧床后,狗就被关在家里。为了尽量保持干净整洁的居家环境,每天都会有人上门处理狗粪便,并帮老徐倒马桶。有时候,老徐想说话,就陪他说说话。
3月8日上午,老徐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最后那段时间放弃治疗,表现得很倔强。我们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可能正如他写在意愿书里的那样,如果病入膏肓,不想再花国家的钱财。”采访当天,紫荆社区党委书记俞君从档案袋里掏出一个信封,那是老徐7年前写的意愿书,以及两张捐献登记卡,“这是上一任社区书记交给我的,对老徐的照顾,其实也像是一种接力吧。”
在俞君、顾悦洪以及更多社工的印象里,老徐是一个脾气温和、很讲究的人。身体好的时候,他会穿戴整齐,到菜场给自己买好吃的,也会在小巷子闲逛,后面跟着一条狗。彼此遇到了,热情地打个招呼。若是几天没见着了,大家又会惦记着到他家瞧瞧,看看他是否安好。
采访结束时,宁波市眼科医院恰好传来一个消息:老徐因年事已高,角膜质量欠佳,只能进行脱细胞处理,提取部分组织用于角膜深板层移植,目前两片角膜的深板层组织已经移植给了两名角膜病患者,受者术后复查良好。
老徐走了,他带走了“家人”的牵挂,但留下了他想留给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东西。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陈烨通讯员 陈红 编辑 肖勇一审 徐佳菁 二审 任晓云 三审 杜春景 终审 杨静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