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人爱吃的手工青团,到了最佳品尝季!做青团有很多道工序,是一项实打实的体力活……

2022-03-24 13:35:44
来源:宁波都市传媒网

每年清明前夕,山里的艾叶到了一年中最鲜嫩的时候。这时候,鄞州区瞻岐镇村民们都会趁着农忙闲暇的功夫上山采新鲜的艾草回来,揉出一团春天最浓郁的香气。从色彩到口感,青团满满都是春天的味道。

3月24日上午,岐化村文化礼堂门口很是热闹。每年这个时候,做青团成了村里约定俗成的惯例。

视频制作记者 郑凯侠

王芬飞今年63岁,是土生土长的岐化村人。每年清明前,她都会到村里搭把手,一起做青团。

“每年这个时候,村里都要做青团,大家图个热闹。”王芬飞说,做青团需要很多道工序,采艾草、蒸糯米、揉面、裹馅等,需要八九个人一起出力,特别是“搡”的这个过程,很费功夫。

每年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把老底子的石头捣臼从文化礼堂搬出来,一套工具加起来足足有200斤。这套工具是村民王芬飞家2019年捐给岐化村文化礼堂的,老祖宗世代传下来的,有100多年历史。以前,祖辈将碾石做成捣臼摆在村渡口,盛放凉茶供来往摆渡的过路人免费使用。

揉面其实是把熟了的糯米和清洗后的艾叶放在石臼里,用捣头碾碎后敲打,使糯米和艾完全融合在一起。有人要在一边蹲着,看准了捣头落下的间隙,用手不断翻滚、揉搓面团。这人不光要有不怕烫的“铁砂掌”,还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快速看出石臼中的糯米团子哪里还是“白青”分离的,同时快速地放置在捣头即将要落下来的位置。在一下下的敲击中,两种颜色完美融合,可爱的翠绿色就出来了。

搡青团是一项实打实的体力活,每一下敲打都要使出浑身解数,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了。蒋国盛和房万国是一对老搭档,一个锤、一个翻,没一会儿翠绿的面团就出炉了。“要想口感好,这个用量大有讲究,糯米不能多也不能少,否则会太硬或太软,而且艾必须嫩且多汁。”蒋国盛说得头头是道。

一张大圆桌上,妇女们开始忙碌起来。有人负责将面团均匀地搓成小圆球,有人负责包猪油芝麻馅儿,再洒上黄灿灿的松花粉,最后一步是拿印糕版印制。整个过程要一气呵成,否则面团可能会变硬。

一上午时间,百来个手工青团就出炉了。孩子们早就迫不及待围过来,拿起青团就塞进嘴里,满口芝麻的香气和艾草的清香浑然天成。妇女们则会特意挑选个头均匀的青团送给村里的老人。

“每年这个时候,村民都会聚在文化礼堂的这块空地上做青团,大家分工协作,做完的青团再送给村里的老人。”岐化村文化礼堂管理员杨佩说,这项传统从文化礼堂建成以后就开始了,已经有四年了,用手工青团留住乡情乡愁,甚至住在城里的村民都会特意赶到文化礼堂一起凑热闹。

江南手工艾草青团热售中

进入甬上好物商城↓

缸鸭狗桂花红豆青团热售中

进入甬上好物商城↓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童诗涵 编辑 李晓颖

一审 戴晓燕 二审 雷军虎 三审 赵鹏 终审 葛颖

关键词: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