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岙遗址冲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行,项目负责人被“追问”

2022-03-30 16:25:05
来源:宁波都市传媒网

视频制作 记者 顾嘉懿(素材提供:考古队、杨辉)

3月30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举行,20个入围终评的项目依次由项目负责人进行汇报,角逐最后的“十大”。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终评会以“线上+线下”形式进行。项目负责人均在线上进行汇报,评委则分线上和线下,在每个项目汇报完成后进行提问。

作为入围终评的项目之一,浙江宁波余姚施岙遗址在上午11时左右“登场”,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施岙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王永磊进行了长达15分钟的汇报。结束报告后,连续有三名评委向王永磊抛出“追问”,体现出对这一项目的兴趣。

据了解,“十大”评选的最终结果将在3月31日10时揭晓。

终评会直播视频截图

“三进三退”的古稻田耕种史

15分钟汇报加上提问时间,一共20分钟,是终评会给每个项目“限定”的时长。王永磊先分项目背景、工作概况、发现与研究、价值与意义、保护与后续五个方面对施岙遗址进行了介绍。

施岙遗址项目负责人王永磊

“施岙遗址位于钱塘江南岸的宁绍平原东部,地处翠屏山与四明山之间的姚江谷地,西南距河姆渡遗址7.5公里,东南距田螺山遗址400米。”几句开场白,勾勒出施岙遗址的独特地位。

50年前,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黄金稻谷”带给国人巨大的震撼,自此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发祥地的认知得到普遍认同。施岙遗址的发现正处在这一“稻作农业”流变的序列中。

“2020年初,因为余姚市计划出让施岙所在的地块,我们对这一地块进行了系统勘探,在距地表1-3米左右的深度,发现了两层没有人工遗物但包含较多辅助物的淤泥层。根据经验来看,这两层应该是稻田层。”王永磊说,植物考古专家郑云飞做了大植物遗存和植硅体分析,确认这两层是稻田层。

稻田层中的水稻小穗轴

2020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对该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工作一直延续到2021年12月。

施岙遗址共发现三个时期的大规模古稻田,分别是公元前4800-45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早期稻田、 公元前3700-3300年的河姆渡文化晚期稻田,以及公元前3300-26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稻田。“河姆渡文化早期稻田的确定是本次发掘的最大突破。”王永磊说。

施岙古稻田的地层分布图

从剖面图看,地层堆积像一个超级“汉堡包”。“最底下的泥炭层指示当时的环境是湿地、沼泽,原先杂草丛生、零零星星长了一些树木。河姆渡文化先民来到这里,平整土地、种植水稻。300年后,受环境变化影响,稻田废弃,再次成为湿地沼泽,并被淹没入海水中。间隔800年,河姆渡文化晚期先民又一次来到这片土地种植水稻,这次年代从河姆渡文化晚期跨越到良渚文化时期,进行了1000多年的耕种,直到环境再一次变坏,稻田被再一次废弃。”

据王永磊介绍,在良渚文化地层之上,与泥炭层和厚厚的自然淤积层相隔,还有商周时期和以后的先民在此生产生活留下的痕迹。整个古稻田遗址呈现出“三进三退”的变迁史,为研究史前时期人地关系的变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施岙古稻田与田螺山遗址航拍

评委“抢”着提问

在王永磊线上汇报完后,大会现场的气氛一度十分热闹。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赵辉率先举手:“施岙遗址发现了三层水稻田,前两年田螺山遗址的南边也发现了几层水稻田,它们之间有对应关系吗?”

赵辉教授在提问中

在21世纪初发现的田螺山遗址在地理位置上,与施岙遗址极其相近。赵辉的提问反映了他对该地区史前考古的长期关切。

“田螺山遗址前几年确认了两层稻田,地理位置上跟施岙是能对上的,我后来梳理材料看,它也包括三个时期,河姆渡早期、河姆渡晚期和良渚时期。”王永磊回答。

施岙古稻田的面积之大超过一般想象。有两个核心数据:勘探发现,史前古稻田堆积分布面积约8万平方米;施岙与田螺山所在的小盆地中古稻田总面积近90万平方米。这是什么概念?8万平方米相当于11个足球场那么大,而90万平方米相当于128个足球场。

施岙遗址良渚文化时期稻田俯拍。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数据?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梅术文博士说,8万平米是很确定的史前古稻田,因为已经做了检测,而周边尚处在初步勘探阶段,“知道是古稻田,年代因为没有系统采集检测,暂时不好区分”。

植硅体分析显示,稻田堆积中水稻植硅体密度在1~2万粒/克,远高于土壤中水稻植硅体超过5000粒/克的古稻田判定标准。(图片说明)

四川大学文科讲习讲授李水城紧接着问:“田地是很难被甄别出来的,这次发现能够把三个阶段的水稻田都判别出来,这个是很不容易的。是不是每个层位之间都有一个间歇层,有特殊的自然灾变过程或者有海侵过程,淤积层是不是就是海相沉积层?”

王永磊再次看向那张“汉堡包”:“河姆渡文化早期上面首先是一层泥炭层,相当于沼泽、湿地的堆积,上面是一层海相淤积层,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分析,检测出了咸水的硅藻;在河姆渡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时期两层之间局部区域也有海相淤积层,但在西区,两者基本上是连续的;再上边,良渚文化之后又是一层泥炭层,上面也是海相淤积层,这个我们和环境考古学家也做了一些分析。当然还有很多分析还在检测中。”

抓准时间空隙,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霍巍询问了“有没有发现秧窝”小细节,让气氛变得轻松起来。王永磊表示,据他推测,那个时候的先民大概率会采用点种棒在地里戳孔或者直接撒播的方式,所以没有发现秧窝。

“时间已经到了,本来我还想提一个问题,没有时间了。”在“施岙时间”的最后,该时段主持人、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孙华“遗憾”表示。

施岙遗址将继续发掘、深化研究

在整场汇报中,王永磊也透露了施岙遗址接下来的安排。

“施岙遗址发掘结束后,我们对发掘区进行了回填保护。因为施岙古稻田的重大发现,2021年上半年,古稻田所在地被余姚市委市政府保护下来,计划建设遗址公园,目前在规划中。施岙古稻田周边地块,除前期已出让的160多亩土地,余姚市委市政府出于保护文物和生态的目的,决定停止后续1000多亩土地的出让。”

目前,宁波河姆渡遗址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的“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宁波一共两项,分别是宁波河姆渡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根据大遗址保护与考古的要求,我们计划今年对周边区域稻田与遗址进行系统考古勘探,并继续做姚江谷地的考古调查,主动发掘与施岙古稻田对应的聚落遗址江桥头遗址。”

施岙遗址古稻田的范围如此大,种水稻的人什么样?又住在哪里?据了解,考古队共在稻田周围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了5处史前人类村落遗址,江桥头正是其中一处。年代推测在河姆渡到良渚时期。

“我们也将继续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水稻演化、稻田耕作方式、水稻产量、古环境变迁等多学科研究。”王永磊说。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顾嘉懿通讯员 何华军 编辑 肖勇一审 郑昕玮 二审 雷军虎 三审 钱浩 终审 葛颖

关键词: 项目负责人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