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记者刘波
今天(4月7日),海曙区新确诊1例新冠病毒肺炎病例,基于该起疫情的 “三区”范围随即划定。下午,记者来到处于“三区”的关爱小区门口时,一群“大白”正紧锣密鼓地开展防疫工作。
截至今晚记者发稿,海曙卫健部门已派出三批共49组医务人员进驻。此外,海曙区已累计派出法院、检察院、农业农村局、人社局等机关单位三批次450名“红海突击队”队员,深入到望春街道关爱小区、高桥镇宋家漕村等疫情防控核心区域,协助开展“扫楼排查”、核酸检测、人员引导等工作。
小区体量庞大
社工挨家挨户对群众需求进行排摸
记者注意到,关爱小区周围都拉起了警戒线,公安、街道社区、红海突击队等防疫力量已然就位。小区门口的拐角还搭建了两个帐篷作为抗疫临时指挥部,相关负责人正拿着小区地图讨论方案、布置任务。
关爱小区是一个体量庞大的小区,而这也给防疫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早上7点20分,我们接到指令,街道、社区110位干部立即赶到社区,大约3个小时里,我们完成了对南区59幢楼258个楼道2301户居民和129家店铺的排摸,全部记录在册,并安排干部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海曙区望春街道徐家漕社区党委书记陈高说。
此外,现场陆续有各个平台的外卖骑手抵达,送的大多是蔬菜瓜果、矿泉水等物资。为了安全起见,防疫人员也会及时提醒骑手不要靠近大门,物品由社区“大白”们送进小区。
前几天连续工作超48小时晕倒
“红糖水医生”又出现在了关爱小区
14:30左右,两辆大巴停靠在关爱小区门口,车上是第三批来自海曙卫健部门的医务人员。车门一开,“大白”们迅速下车拿好物资和行李,排队开始点名。
在这群“大白”中,记者猛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韩朝中。4月1日上午,在天一广场6号门核酸检测点,他就因为连续工作超48小时体力不支而晕倒。当时同事们隔着防护服都能听到他急促的喘息声,一旁的志愿者赶紧为他递上红糖水补充体力。而在短暂休整后,他就又回到了岗位。
韩朝中是海曙区江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在现场,他告诉记者,当天早上海曙通报新增一例新冠阳性病例后,海曙卫健部门就立即组织了一批医护人员待命,这些医护人员来自海曙区的16家医院。
当别人还在担心,如此迅速返岗的他是否能撑得住时,他考虑的却是群众和其他同事:“我们这两车一共89人赶来支援,跟前面的同事换班,让他们休息一下。”韩朝中表示,接下来他们将主要负责关爱小区居民的核酸采样和环境核酸检测工作。
社工们排除万难上一线
被封在小区的送报员当起了志愿者
“90后”社工俞立丰的任务是扫楼和维持核酸检测的秩序。一早,他出现在社区的时候,很多同事都又惊又喜,甚至还埋怨他不去陪家人。原来,俞立丰的父亲因为胰腺炎,刚刚出院,还在恢复期;妻子第二天就要去做手术,而且可能要住院。这样,两周岁的儿子就只能交由丈母娘照顾。
“明天,我们一家三口说不定会在三个地方,但社区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我怎么能袖手旁观呢?”俞立丰说,他和妻子、丈母娘都约好,有空就视频聊天。
社工吴秋月主要负责密接人员的转运工作。接到任务后,吴秋月就和同事们一起对楼道里的居民进行排查。最终,除了一名行动不便的老人外,其他密接人员均被转运到隔离点。“从今天开始,我们晚上也都会睡在办公室里。”吴秋月的同事说。
把桌椅拼成床板,一条薄被盖在身上,幸亏这几天天气转暖。不过,根据吴秋月的经验,每个晚上他们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
当天,小区里还发生了一件让她感动的事。由于封控比较突然,刚进入小区的一名张姓送报员也被封在了里面。“张师傅没有抱怨,他竟然还笑呵呵地跟着我们一起搭建核酸检测的场地和设施。”吴秋月说,张师傅还不肯说出名字,一直说这是“小事”。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林伟 陶倪 摄影摄像记者 刘波
通讯员 孙勇 陈洁 编辑 曾梅
一审 戴晓燕 二审 雷军虎 三审 赵鹏 终审 王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