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7点多,鄞州区白鹤街道组织员黄海剑已经在黄鹂社区核酸检测采样点就位了,他引导居民有序排队,保持一米距离。四天前,他刚刚结束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任务,就马不停蹄回到街道,冲在防疫一线。
4月14日,街道全员核酸检测,他集结辖区爱心企业130名志愿者参与防疫。这几天,每天睡3—5个小时是常态。自去年12月镇海发生疫情后,黄海剑三次请缨驻守集中医学观察点,整整60天不着家。3岁的儿子抱怨爸爸是说话不算数的“骗子”,原本以为爸爸可以回家了,掰着手指倒数日子,没想到他又“失约”了。
视频制作 记者 薛曹盛
三次驻守隔离点,60天不着家
他搭建的隔离点堪称“样板”
“我参加过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筹备预案,熟悉全流程,让我去!”2021年12月,镇海发生疫情,白鹤街道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启用,黄海剑第一时间向街道主动请缨,前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开展工作。
“8日一早,这个隔离医学观察点要启用!”去年12月7日晚,黄海剑协同鄞州人民医院医共体白鹤分院医护人员研究部署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成立疫情防控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工作专班,连夜完成部署工作。
黄海剑带领行政、医务、安保、后勤工作人员整理垃圾箱
第一次去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就是整整24天。他是个“80后”,家里有6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平日里只能通过视频电话联系。
“每次视频电话,他们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爸爸什么时候回家?这个问题我根本答不上来,每次只能哄着他们,快了,快了,下周就能回来,但每次都失约。”黄海剑说,两个孩子都很懂事,每次挂电话前,都不忘提醒爸爸“注意安全”,让他觉得特别暖。
2022年1月1日,在第一个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撤点两天后,黄海剑又一次投入到新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筹备。
“这个点马上要启用,速度越快越好!” 黄海剑紧急抽调人员搭建医疗垃圾专用封闭垃圾房,同时,联系木工连夜赶制物理硬隔离近300平方米。1月4日凌晨,他召集人员紧锣密鼓筹备设置街道第二个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第二次驻守,又是连续22天不着家。
3月21日,黄海剑第三次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担任“行政点长”。刚到点位,黄海剑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三区两通道”的布防。见一处通道布防稍有欠缺,他立即进行升级改造,增加硬隔断。“他是追求完美的‘基建达人’,他搭建的每个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都堪称‘样板’。”和他一起驻守的同事这样告诉记者。
三次驻守隔离点整整60天,4月14日刚结束隔离,他又投入了街道防疫。
组建集中隔离点临时党支部
铁汉柔情都给了隔离人员
一本“驻点日记”写得密密麻麻
“隔离医学观察点是战场,也是我们的家,这里的工作人员和医学观察人员都是我们的家人。”工作中,黄海剑喜欢追求完美,做事很严苛,但在隔离点,他却尽显“铁汉柔情”。
贴在门上的感谢便签,发在朋友圈的致谢短视频……在每个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黄海剑总会收到各种花式“表白”。这背后,折射的是他的用心。
在隔离医学观察点,黄海剑有一本“驻点日记”,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位隔离人员的基本信息。最特别的是,他标记了很多隔离人员个性化的饮食要求。比如有的隔离人员有糖尿病,他会提前沟通,送上定制餐食;有的老人喜欢吃软质食物,他提醒酒店送点营养粥;隔离点有个刚做完甲状腺手术的病人,日常饮食需要“无碘盐”,他就提醒酒店注意;隔离点有个孕妇,他还让酒店给她“加餐”。
这些看似琐碎的要求,都被黄海剑一一记录下来。考虑到集中隔离点的低幼孩子较多,他还众筹了一批绘本和玩具送去。春节前,他给每个隔离房间送去绣了“平安”的中药香囊。隔离点一个女孩子患抑郁症,有轻生念头,医务行政轮流安抚,他想方设法沟通,稳定其情绪,最后安全解除隔离……
“住在隔离点,和家里的条件没法比,能满足的尽量满足,让大家多一份安心!”黄海剑就是奔着这样的念头,哪怕忙一点累一点,都希望隔离人员都住得舒心一些,再舒心一些。
隔离管控组商议进一步优化集中隔离点工作流程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郑瑶 编辑 李晓颖
一审 戴晓燕 二审 雷军虎 三审 徐叶 终审 陈剑虹
关键词: 隔离医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