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扎洋甘菊15元、一支向日癸配尤加利叶10元、一束洋桔梗配小雏菊18元......最近,在超市里、商场内、步行街甚至菜场,一些区别于曾经包装精美家价格较高的花束,一杯奶茶钱就能买到的“简约轻量”式鲜花,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
而这背后,或许藏着一个消费品类的市场转型。
视频制作 记者黎莉
简包装的花材越来越受青睐
在东部新城一家盒马鲜生里,市民刘女士正驻足在鲜切花专柜前挑选。最后,她购买了一扎单瓣芍药和一束三头百合,共花费50多元。
“如果在超市或者菜场买,还能便宜个一二十元。”刘女士笑着说,家里上一波花刚刚凋谢,她要带新花回去。“我每个月会买两三次花,花费基本不会超过一百元,以前买一捧大花束的钱够现在我买两个月了。”
基本没有包装的小花束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黎莉 摄
如今这种简单包装甚至没有包装,价格在二三十元的小花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女性消费者的选择。
除了在大型超市、商业街区甚至菜场里,线上平台也比比皆是。
每周四傍晚5点,在统计好消费者下单的鲜花品种和数量后,何先生把它们写在表格上,键盘一敲,2000多公里外的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就接到了来自宁波的这笔订单,两三天后,这些产地直供的鲜切花就会来到消费者手中。
轻量简约的花束花材,选择余地也较大。黎莉 摄
何先生是宁波“报达鲜花”的一名工作人员,线上鲜切花销售的生意,他们已经做了三年。
从最初的一次下单三四十扎,到如今最高峰能出售几千扎,消费者拉满了20多个大群,他们的经历也算是鲜花轻量化消费的一个缩影。
“我们一周做一次鲜花团购,每次品种在10种左右,价格区间在十几元到三十几元内,每次单量基本稳定在1000扎左右的数量上。”何先生告诉记者这种原生态的扎花,尽管不修边幅,但在近几年的鲜花消费中成为异军突起的存在。
“这类消费群体特点非常明显,大部分都是热爱生活的女性为自己购买,而且复购率不错。但是对于价格比较敏感,一但单价超过35元以上,就会立刻影响销售量。”正因如此,到了一些传统的鲜花销售节点,他们的生意会下降。“那个时候,大多是送礼需求,就会转投传统花束怀抱。”
原生花材或将成为鲜花消费新潮流
在过去20多年,中国花卉消费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
据艾媒咨询统计显示,如今中国网民中在线上年均购买鲜花3次至5次的比例,接近五成。其中女性消费者比例有显著提升。拼多多就曾发布消费数据指出,节日期间,女性的鲜花自主消费意识有所增强,占比超过65%。
而叮咚买菜在今年妇女节发布的数据则显示,在鲜花消费领域,女性更偏向于购买价格50元以下的小花束以及价格更低的鲜切花花材。
记者从采访到的几家花店中也了解到,在平时,女性客户选择未经包装的直供花材远超于包装花束。“大家花钱更注重性价比了。”——消化消费的“轻量化”和“简约化”,成为女性对于鲜花产品的新选择。
除了性价比,一些消费者也表示,相比收到花束,自己购买的产地直供花材更有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花材要通过醒花、修剪、插屏才能出最后的装饰效果,整个过程也是放松解压心情、愉悦自我的过程,这是包装好的花束难以达到的。或者说花束和花材本就是不同的商品,前者是一种标示性的东西,是给人看的,后者更像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融进了自己人生的小美好。”一位消费者如是说。
花束可以自由搭配花材 黎莉 摄
在甬经营多年鲜花生意的刘媛天认为,在消费需求不断变化的当下,鲜花产品的转变也具有时代性。“我们不能说这种轻量化的原生鲜花产品会取代传统花束,但是在未来几年内它的市场肯定会持续增加。”同时由于此类花束二次加工少,且电商渠道占比较高,因此她也提醒消费者,购买时要注意品质的把控,不能因为一味追求低价而跌入质量陷阱。
来源 东南财金 记者 黎莉一审 蒋丽丽 二审 诸新民 三审 周立明 终审 王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