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群也需要被“看见”!宁波这个小区做了有益的探索

2022-04-24 12:43:17
来源:宁波都市传媒网

今年59岁的张德彪住在鄞州区潘火街道东南社区泗港小区,有中轻度智力残疾。每天早晨8点,他都会到社区门口转一转,嘴里还会轻声念着“阳光家园”。开在社区里的“阳光家园”,是他最喜欢去的场所,他在这里学会了跳舞,学会了乘坐公交。因为疫情,这个活动室有一阵子没有开放了,但他天天惦记着。

阳光家园学员表演《好运来》 通讯员提供

舞蹈让他重拾笑容

在东南社区,智力残疾的人员有30余名。

阳光家园早在2010年就建成了,主要为辖区有智力残疾的人员提供日间照料,并邀请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教他们画画、舞蹈,让他们从原本封闭的家庭中走出来。

小小一个活动室,改变了这群特殊居民的生活。原本,张德彪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平时不太喜欢外出,经常坐在家里发呆。阳光家园开放后,他成了这里的常客,每周的舞蹈课,更是从不缺席。

今年71岁的周志利是阳光家园的常驻志愿者,退休前是潘火街道曹隘村妇女主任,爱好文艺。

“因为有先天智力残疾,对他们来说,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符都是巨大的挑战。我只能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周志利说,有时候简单一个转圈,有些学员会直接摔倒在地。

这群特殊的学员,在那年的社区春晚上用手语完美表演了《感恩的心》。张德彪的母亲陈秀定当年已是古稀之年,在台下看得泪眼模糊:“40多年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儿子站在舞台上表演。不容易啊!”

那以后,张德彪每年都会上台表演,或腰鼓、或舞蹈,他成了阳光家园的“舞蹈担当”。去年5月,他和学员们一起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表演舞蹈《好运来》,赢来一片喝彩。

“这12年时间,每周去两次阳光家园是他最开心的事。跟着老师跳跳舞,整个人都变得开朗了,愿意和人交流了。”陈秀定说,从未指望过儿子能做什么,看到儿子的笑容比以前多了,对她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志愿者陪学员练习过马路

30多岁的她会过马路了

今年32岁的潘晓燕同样住在泗港小区,有重度智力残疾。她的姐姐比她年长4岁,过着一样煎熬的人生。阳光家园就在小区门口,这是姐妹俩除了家以外,去的最多的地方。

潘晓燕胆小不敢过马路,老父亲潘国芳告诉记者,这和几年前的一次交通事故有关。

两年前的一个夏天,当时潘国芳带着姐妹俩去社区医院配药。过马路时,潘晓燕在路边等红绿灯,突然有一辆私家车飞驰而过,直接碾在了她的脚板上。那次意外发生后,潘晓燕不敢出门,更别提过马路了。

“很多有智力障碍人员的家庭都有说不出的苦。父母亲已经七八十岁,但他们的孩子还不敢出门,不会上超市,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我们希望能力所能及地帮到他们。”阳光家园负责人高春良说,从2019年开始,他们创新志愿服务项目,从“我能行”到“我出行”,引导智力障碍人员学会独立出行、外出购物等生活技能,提升融入社会的能力,缓解家庭照料的压力。

交警教学员认识红绿灯

阳光家园邀请辖区的交警来给学员们上课,从最简单的认识红绿灯开始,讲解交规知识。在舞蹈教室模拟十字路口,让学员们模拟演练。然后志愿者一对一带着学员实地体验,志愿者从一开始的身贴身,到慢慢拉开距离。

学会过马路,潘晓燕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看着女儿重新走上马路,我真的很激动,以后她就不用关在家里头了!”潘国芳的眼角泛起泪花。

阳光家园的“出行”课程很实用,深受学员家长的欢迎。这段时间,他们正在更新课程,从过红绿灯、乘公交、坐地铁,到自助就医、买菜购物,让学员们真正融入社会。

这些年,阳光家园的学员从最初的几个人增加到现在的20余人,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其中。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钟榴红 陈颖 编辑 诸辰一审 林伟 二审 任晓云 三审 任山葳 终审 葛颖

关键词: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