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宁波象山的潘巧钟医生登记成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19年,远方不知名的一位小朋友陷入生命绝境,苦苦寻觅与之匹配的造血干细胞。
初配成功后,他们经历了3年的命运波折,2022年12月20日,缘分终于将这两位陌生人联系在了一起。
捐献前,潘巧钟专门给小受捐者写了一封信,鼓励他(她)“带着希望好好生活”。而12月22日,亦是潘巧钟女儿满月的日子,他也希望把这份“大爱无疆”献给自己的女儿,让女儿长大成为一个有爱的人……
潘巧钟完成捐献
2022年12月20日上午,经过2小时的血液采集、分离、回输,潘巧钟在宁波市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里完成了104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他也因此成为象山县第7例、宁波市第145例、浙江省第861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8岁的潘巧钟是象山县红十字台胞医院医健集团晓塘分院的一名医生,也是象山县红十字会的一位应急救护培训讲师,或许是职业习惯,“救死扶伤”早已镌刻进了他的灵魂。他义务献血已经7年,每年都会定量献血。4年前的一次献血时他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我知道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仅为几万到几十万分之一,最终能够成功实现移植的概率更低,要是我真能配型成功,那也是极其幸运的。”
受身体状况、年龄、性别、血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要找到合适供者并获取足量干细胞必须经过HLA配型、血液学检查等项目的严格筛选,可谓困难重重。因此,从2019年12月接到浙江省红十字会的初配成功通知,到2022年12月如愿完成捐献,潘巧钟足足等待了3年之久。其间,他每天都在担心受捐者的身体状况,祈祷他(她)能坚持到捐献那天。
起初,要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潘巧钟没有跟太多人提起,连家人都被蒙在鼓里,所有的前期检查他都是独立一人悄悄完成。直到去年5月,顺利通过了低分辨筛查,他才和妻子小许分享了这个喜悦。“他这人平时做事犹犹豫豫的,连买个菜都要来问我,没想到这么大的事情反倒自己就决定了。”小许坦言。尽管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对身体造成损伤,但见丈夫如此坚定,她也只好全力支持,一起帮忙查阅资料、向父母讲解捐献原理,告诉他们对身体影响很小,直到把他们说服为止。
去年7月初,潘巧钟通过了高分辨配型。“既然配对成功,就得争取早日捐献,这样患者也能早点恢复健康。”
然而,7月中旬,因为患者身体出现状况,不适合移植,捐献计划被迫推迟。潘巧钟得知后有些遗憾,但他还是贴心地让工作人员转告对方:“我随时准备着,有需要可以联系我!”
潘巧钟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聊天记录
之后一段时间,他努力保持作息规律、加强身体锻炼,希望以最佳的身体状态等待捐献采集的到来。但疫情之下,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又得经常冲在一线战疫,不是进驻隔离点,就是支援兄弟区(县),连回家团聚都成了奢望。
长时间、高强度的连轴转,让他的身体出现了小问题。今年9月,在宁波接受捐献前体检后,潘巧钟的肾功能指标出现了异常,需要他控制饮食,半个月后复查。为了不错过受捐者来之不易的机会,正在宁波二院培训的他向带教老师说明了情况,在老师的帮助下减少了工作量,自己积极调整饮食习惯,减重4公斤,最终通过了复查。
潘巧钟减重4公斤通过复查
按照计划,捐献前要注射动员剂,以保障体内造血干细胞浓度符合采集标准。从12月16日起,潘巧钟连续打了9针动员剂,由于药效的作用,他出现了腰背酸痛、浑身乏力等症状,连着几天都没法好好休息,困了也只能窝在沙发上小憩。期间,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提出要不要找人陪陪他,被他谢绝了:“还行吧,都能忍!”那时,他还琢磨着捐献结束的12月22日,给女儿过满月,23号带女儿去打预防针……
12月20日,当消息在象山红十字台胞医院医健集团、在晓塘乡传开时,许多同事、病人都为这个有爱又勇敢的汉子点赞。
工作中的潘巧钟
来自晓塘乡的黄贵女老人是潘巧钟的病人,她说潘医生很细心、很耐心,她经常麻烦潘医生,但潘医生没有嫌弃还专门把电话留给她和有高血压的丈夫,即便他不当班,有时他也会抽空上门给他们看病。
得知潘医生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时,黄贵女既感动又心疼,她说:“潘医生是个好人啊,等他回来,我要做点好吃的送去给他补补!”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张晓曦通讯员郑勤 洪秀芳 林婷婷
一审戴晓燕 二审 王昱汀
三审 徐佳菁 终审 陈剑虹
关键词: 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