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光明日报》09版刊发《<社会蓝皮书:202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想去三、四线城市就业大学生占比呈上升趋势》一文。
(相关资料图)
文章提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联合发布了《社会蓝皮书:202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大学生就业地域偏好明显,想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和二线经济发达城市的大学生仍占大多数,不过这一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想去三、四线城市以及小县城、基层乡镇和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占比虽然相对较少,但呈上升趋势。
同时,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比2022届增加82万人。
大部分大学生依然倾向于“传统”大城市
一、二线城市仍是首选
大学生就业,仿佛永远都是一个热门话题。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政策室副主任魏国学表示,毕业生刚走出大学校门,尽管不能全面理解城市等级和职业生涯的关系,但总能判断出在各类城市就业的长短期收益差异。
如果毕业生直接进入一线城市,那么会面临着较为激烈的竞争,虽然获得了预期更高的发展上线和更广阔的的职业空间,但是薪资水平和生活舒适度方面可能并不友好;如果毕业生到三、四线城市求职,竞争压力则会相对较小,但也存在劳动力市场规模小、制约长期发展空间的局限性。
虽然,在三、四线城市就业的意愿增强,但蓝皮书显示,2021年,想去北上广工作的大学生占比34.1%,想去二线省会城市或经济较为发达的非省会城市的占比39.27%,合计超过70%。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依然倾向于“传统”大城市。
以家乡为参照对比城市间就业优劣
理性的毕业生会尽力避免亏本决策
毕业生离开故土到陌生的城市工作,除了要适应当地环境,还需重构社会网络。简单来说,这还有关自己的社交和生活,在短期可能得独自承担困难及风险。
实际上,这些事项看起来很微妙,但对个体而言意味着成本,如果就业城市的收益低于家乡城市,远走他乡工作肯定是个亏本的决策,理性的毕业生会尽力避免。
魏国学说,对毕业生而言,没有比老家城市更熟悉的参照系。不光如此,对比城市间就业优劣的难度非常大,主观性很强,部分结论甚至是道听途说,以家乡为参照进行比较是一种理性行为。
一线城市释放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速度同步趋缓
选择就业城市并非一锤定音
从数据来看,蓝皮书显示,2018年,大学生中想去三、四线城市工作的比例为7.29%,到2021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11.77%。从这里可以看出,近三年的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到三、四线城市就业。
魏国学分析,城市边际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强度此消彼长,一线城市逐步趋于成熟定性,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释放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速度同步趋缓,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学历等门槛要求提高,求职竞争日益激烈,三、四线城市虽然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但发展速度较快,利好就业并舒缓竞争。
不过,到何类城市就业并非一锤定音,而是多次博弈。00后等新生代毕业生择业观更灵活,工作转换频率更快,无论一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都不可能快速锁定职业生涯,愿意去三、四线城市就业,也能重返一线城市。
来源 橙柿互动
一审 李晓颖 二审 庞锦燕 三审 卢科霞
关键词: 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