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打击防范力度不断加大,电信诈骗团伙的诈骗手段和套路也不断翻新。宁波市反诈中心1月30日发布了《2022年全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做了分析。
2022年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受理数、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13.8%、24.3%,但从发案态势来看,整体防控压力并未充分缓解。在各类电信诈骗案件中,刷单诈骗近年来占比上升明显,列所有类案第1位;首次出现男性电信诈骗受害人多于女性;电信诈骗团伙的目标人群集中在18-40岁。
刷单、冒充客服诈骗案位居前二
(资料图片)
数据显示,2022年,从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类案看,刷单、冒充客服、投资、购物、贷款、游戏交易等6类案件发案最多,共占88.5%,较2021年的85.7%增加2.8个百分点。其中,刷单诈骗、冒充客服诈骗占比连续三年上升,22年分别为40.8%、18.0%,列所有类案前两位。趋势显示,2023年发案损失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去年底市民沈某报案称,其接到“192”开头的陌生来电,对方自称京东客服,要求其注销京东白条账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事主沈某信以为真,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云视讯”聊天软件,后对方通过视频聊天骗沈某进行转账汇款操作,共计被骗54万余元。
报告指出,精准诈骗眼下已成主流。目前,超七成的电信网络诈骗与个人信息泄露或被窃取有关,且占比持续提升,如在冒充客服(购物、快递、学历等信息)、领导(公职信息)、老板(财务、老板信息)、亲友(聊天记录)、公检法诈骗(个人信息)等案件中,犯罪分子均通过对非法获取的公民信息开展研究,“精准”戳中需求痛点、突破警惕防线,导致宣防难度加大。警方对百万案件回访发现,近80%以上的受害人都表示,在被骗前就已经接受过反诈宣传甚至当面预警劝阻。
历年来首次出现男性受害人多过女性
从各类电信诈骗案件的受害群体看,历年来首次出现男性电信诈骗受害人高于女性的情况,男性占比52.1%、女性占比47.9%;受害人呈现年轻化趋势,被骗年龄主要集中在18至40岁,18至30岁占比48.2%、31至40岁占比28.7%。外来务工人员受骗情况依然突出,占比为64.5%,其中企业务工人员占比为53.6%,较2021、2020年分别下降6个百分点和11.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行业内部人员防控仍存在漏洞。
这些变化的出现和诈骗手段持续翻新密切相关。报告指出,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从原先的“单一式”对话到“情景话术剧本”转变,通过各类交友类网络平台、短视频平台、大众聊天软件(QQ、微信等)、钉钉等诸多平台软件不断进行引流。2022年我市新出现招嫖诱导博彩刷单诈骗、抗疫物资虚假购物诈骗等新型诈骗手段。
此外,诈骗网络策略不断演变,诈骗载体网络化,出现以高防服务器、网赌式高成本站群为诈骗网络落脚点的新业态,也是导致男性受害人数增加、受害群体呈现年轻化主要原因。
民警杨航在江北胡桃木设计公司分享反诈案例。
2023年反诈工作重点:
让群众“听不见”“看不到”“汇不出”
2023年反诈工作如何展开?报告给出了明确的方向,宁波公安会最大限度让群众“听不见”“看不到”“汇不出”,努力做到让诈骗团伙“骗不了”。
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关键在于“防”。2023年,宁波公安将持续把握电信网络诈骗事前、事中、事后这三个节点,通过公安、金融、通信等部门与互联网企业紧密协作,强化发现、干预、拦截能力。
与此同时,突出打击重点。如:以国内诈骗窝点为打击重点,对串并的窝点、犯罪产业链条进行深度打击,推动案件快侦快破;优化“跨区域联合打击”模式,强化“一地发起、多地协同、联合侦办、战果共享”理念;对百万以上、部省督办等重大案件,参照命案侦办模式,扎实开展研判、侦查、办案、追赃挽损等各项工作;对重大线索开展全链条拓展,实现有规模、有影响的集群打击。
此外,宣传工作仍是重中之重。要坚持以“大水漫灌”“精准滴灌”式宣传反诈:持续优化易感人群分析模型,通过数改平台下灌至社区,确保有限的宣传力量精准投放,减少案件发生;狠抓宣传薄弱环节,紧盯重点人群、重点单位、重点区域开展攻坚突破,切实压实属地和行业部门开展重点攻坚职责。
来源 宁波晚报记者邹鑫通讯员徐超 杨航
编辑 潘雯婕(实习)
一审郑昕玮 二审 雷军虎
三审 钱浩 终审 陈剑虹
关键词: 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