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海曙区章水镇“浙贝故里”浙贝母产业链种植示范基地,海曙区浙贝母协会会长邵将炜每天都会带着周边的贝农关注着浙贝的长势。就在一个月前,他还在这里种下了搭乘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归来的“浙贝三号”种子。
【资料图】
作为一名“贝三代”,2012年父亲的一通电话改变了邵将炜的人生道路。得知家乡支柱产业面临挑战后,邵将炜毅然辞去在省城的白领工作,返回章水探索绿色无硫化的贝母烘干技术,帮助家乡贝农一起攻克难关。因此,他也成为当地致力于浙贝无硫化加工的先行者。
11年来,秉持“药材好,药才好”理念,邵将炜还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出“浙贝3号”,创新开发浙贝母花产品,成立浙贝母传承创新专家工作站,带领贝农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促进增产增收。
视频制作 记者 刘波还乡:
“贝三代”成致力于无硫化加工的先行者
2012年,邵将炜还是一名在杭州工作的白领。“那时候正好跟药材公司的人有接触,了解到杭州在当年出台了政策,要求中药材含硫量不得高于每千克60毫克。”邵将炜一下子想到了家乡的浙贝产业。“我爷爷是种贝母的,父亲是收购贝母的农业经纪人。可以说,我就是一名‘贝三代’。”
当时,邵将炜老家的贝农仍然在用硫磺熏制鲜贝母。但他知道,无硫化加工肯定是浙贝生产的一个趋势。“在新政出台后一段时间,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导致很多药材公司找不到符合含硫量要求的浙贝。”有家药材公司的朋友知道他来自“浙贝之乡”章水镇后,就希望他能提供货源。
“我当时很犹豫。因为把硫黄加工技术改成无硫化加工,需要很大的投入,更需要让贝农改变思想。”这时候,父亲打来的电话让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老家。“父亲在电话里说,浙贝产业因市场波动、种源退化等问题陷入瓶颈。同时,他也知道了中药材的新政策。但他年纪大了无力改变现状,希望他能回来帮助父老乡亲们。否则,章水的浙贝可能就要被市场淘汰了。”
虽然是“贝三代”,但邵将炜对浙贝只能说是一知半解。“这个时候,周边的贝农帮了我大忙,他们教我贝母种植技术。”缺少资金,邵将炜就成立了合作社,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还动员父亲和二伯以及周边的贝农都加入合作社。甚至,收购的时候,邵将炜的资金一下子周转不开,到了年底才能和贝农结算,但大家都毫无怨言。“大家都很信任我,这让我充满信心,但也更担心自己会失败。”
为了达到政策要求的含硫量要求,邵将炜做过很多无硫化加工的实验,比如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等。后来,邵将炜选择了热风干燥。“微波干燥会导致贝母角质化,像是蒸熟了一样。热风干燥比较简单,而且效果也能达到标准。”
在经历多次尝试后,邵将炜还改良了原先用于烘干木材的烘干机,同时积极引进新式加工设备,建设无硫浙贝母代加工厂,为社员及贝农提供无硫加工服务。
发展:研发新品种带领周边贝农共富
这时,他又把眼光投向被贝农当作废物扔掉的贝母花。“父亲告诉我,曾经有制药厂将贝母花进行粗加工制成药品,有止咳化痰清肺的功效。平时我们喉咙不舒服,也会用贝母花干泡茶喝。”
他由此受到启发,于是邀请专家团队研究贝母花。经过两年多的科学试验,证实贝母花中所含的贝母乙素要比贝母果实高。“从那以后,我们引导种植户精准摘花,提高其纯度,使其成为宝贵的药品原料。”邵将炜算了一笔账,将贝母花“变废为宝”,每亩可增收400元左右。
2018年,他还联合浙江省中药研究所等单位成功选育了“浙贝3号”优质新品种,使原本一株长两果的浙贝母,提升到了一株长2至5个果。至今已累计推广1万余亩,保守测算较老品种每亩平均增收超1000元,累计增加种植效益1000余万元。
去年6月,上千颗“浙贝三号”种子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进入太空,经历了长达6个月的太空旅行。今年1月21日,邵将炜将“回家”的“浙贝三号”种子分别播种于四个育苗盆中,同时种植了两盆普通种子作为对照组。预计五六月时可以采收,届时邵将炜还将邀请专家一起定期采样,进行后续研究。
11年来,邵将炜一直践行着重振浙贝产业、带领大家共富的初心。“除了帮周边贝农进行无硫化代加工,我还把有关贝母的最新信息和行情告诉他们,并分析价格涨跌的原因和趋势,还能给出应对的建议。”
从2020底开始,邵将炜和周边的农业大户一起租赁了章溪村闲置农田,打造了“浙贝故里”全国首家可追溯浙贝母产业链种植示范基地,也开启了“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这里将用于培养优质的种质品种,培养成功后向贝农推广种植。
这两年,邵将炜还在研究一种用牡蛎壳来炮制浙贝的古法。“这种方法炮制的浙贝,效果比其他方法要好。”为此,他还直接向一直跟着他的贝农采购鲜贝,效益高于普通加工法。邵将炜还在制定国内标准,让这种方法能给更多贝农带来更大效益。
目前,邵将炜与宁波、绍兴、杭州以及省外不少药材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每年销售的浙贝达到300多吨,产值近2000万元。“我将竭尽所能,继续研发产量更高、药效更好的浙贝品种,带领更多的贝农共同致富。”
新闻多一点浙贝母是海曙四明山区农民栽种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被列入著名的“浙八味”中药材之首。自清康熙年间,章水镇凭借先天优质的土壤、适宜的气候等环境条件,人工种植浙贝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海曙区常年种植浙贝母1万余亩,主要在章水镇、鄞江镇、龙观乡等镇乡,从业农户近2万人。海曙区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浙贝之乡”和“原产地注册标记”保护地。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林伟/文 刘波/摄 通讯员柯荣耀 编辑 庞锦燕
一审薛曹盛 二审 任晓云 三审 徐叶 终审 陈剑虹
关键词: 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