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还能保住吗? 面对这样的“灵魂拷问”或许不用太悲观

2021-05-18 14:36:16
来源:中国贸易报

连日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让人们对人口如何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讨论日趋激烈,一个大大的问题常常占据着经济学家、媒体人的大脑内存——“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去工厂,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还能保住吗?”

面对这样的“灵魂拷问”,我们或许不用太悲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达141178万人,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让我们首先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

对于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的状况,我国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的确需要迅速做出调整适应。尤其对于我们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来说,更是如此。早在1957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在其著作《新人口论》中就提出,不仅要关注人口的数量,还要关注人口的质量。这或许为解决制造业当下所面临的人口难题提供了指导思路。再说得明确些,就是制造业应对国际竞争,不仅要有能力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还要有办法将其激活为人心红利,以便在巩固我国制造业所取得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向价值链上端攀升。

我们要看到,在人口形势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经济形势也发生着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正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逐步从投资、消费、出口的“三驾马车”向扩大内需转变;在参与全球化的方式上也正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在构建当中。制造业发展形势自然也会跟着变化:人力密集型企业与自动化智能化企业并存;小单快返、定制化、个性化生产成为新趋势;服务化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即使不出国门也面临着来自全球企业的竞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把制造业与其他产业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而要把制造业放到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待,还要放到产业融合的趋势中来看待,更要把制造业放到其与服务业、消费者等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中来看待。

这样一来,人口质量稳步提升的实际意义就凸显出来,激活人才红利的基础已经形成。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人,与10年前相比增加1亿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

接受过教育的人才并非只有成为工程师、工匠,才会对制造业发展有利。对于整个企业生态系统而言,他们可以从事科技研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外交、国际关系判断、品牌管理、运输配送、售后客服等工作,都可为中国制造业提高国际竞争力贡献力量。例如互联网科技人才为企业设计出柔性生产线,满足用户定制化、个性化需求;再例如带货网红可以通过跨境电商与网络直播这样的新业态,在促销产品的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知名度。

所谓激活人心的红利,一方面指企业在面对当下世界经济复苏还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自身转型升级也面临诸多挑战时,需凝聚内部共识,提高员工爱国、爱岗的使命感,增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例如,企业可以抓住建党100年的契机,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激发出每个人身上潜藏着的奋斗精神,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就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有了这样的员工队伍,企业才能凝心聚力,为强国复兴攻坚克难。才能专心致志地从提高质量、加大科技创新、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宣传等方面打造自己品牌,增强用户粘度,从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另一方面,政府需要致力于不断提升民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扩大中产阶层,不断释放扩大内需的潜力。

纵观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中国之所以能够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不仅得益于人口红利,也得益于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之间相匹配。如今,新形势要求我们需要在保障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拥有稳定劳动力的同时,也要多措并举推动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和人心红利,赋予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新内容和新内涵。

关键词: 中国 世界工厂 地位 灵魂拷问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