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早已从理论设想走向实践,在神州大地处处开花结果。而纵贯祖国西北、东北、华北广阔地域,持续接力建设40余年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便是这一论断理念的又一典型样本。
“三北”工程之宏大,超乎想象。在地理面积上,它横跨“三北”,涵盖我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2.4%。而在时间跨度上,更是从1979年到2050年,历时71年,分三个阶段、七期工程进行。在规划目标上,将累计造林达5.35亿亩。到2050年,将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9年的5.05%提高到15.95%。
由此可见,这真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当初国家之所以下决心规划建设这一“世纪工程”,修建现代“绿色长城”,应当说主要是基于生态环境考虑。因为在三北地区分布着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这一地区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繁,土地沙漠化速度很快,不断蚕食着我们的生存空间,也带来了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诸多危害。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守护宝贵的生存空间,修建三北防护林势在必行。
经过持续40余年和几代人的坚持不懈的拉力建设,三北工程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以来,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连续缩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年均沙尘暴天数从6.8天下降到2.4天,其中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得到初步治理,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
然而令人更加欣喜的是,三北工程所带来的好处远不止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善。40多年来,工程区营造用材林折合木材储备量18.3亿立方米,经济价值9130亿元。累计营造经济林463万公顷,形成了一批重要的核桃、红枣、板栗、花椒、苹果等干鲜果品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工程区还形成了以森林公园网络为骨架,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年接待游客3.8亿人次,旅游直接收入480亿元。
这一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绿水青山原本就是金山银山。环保即民生,生态即经济,保护环境就是最佳的投资,生态建设就是最好的开发。保护好环境,建设好生态,青山美景不仅能够让人赏心悦目、畅快呼吸,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源源不断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