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邻避”效应需要大家换位思考

2020-08-19 11:03:02
来源:广州日报

重庆市一家投资过千万元、收治肾病重症患者的透析中心,本应于三年前营业,但因周边居民反对被当地政府叫停,另行选址后同样出现了拉横幅、堵马路、泼油漆等“邻避”冲突。

这家透析中心的经历成为我国医疗、环境等公共设施频频遭遇“邻避”冲突的缩影。近年来,很多公共基础设施在“一建就闹,一闹就停”的尴尬中无所适从,有关部门在“决策—反对—冲突—妥协”的怪圈中疲于奔命,诸如垃圾焚烧厂、变电站、磁悬浮、高架桥等设施在筹建过程中均或多或少都会遭到周边居民的抵制。

每一起“邻避”事件,看似成因不同,其实背后都关乎居民的利益、情绪和权利。多数人都希望尽可能享受公共设施带来的便利和享受,却并不愿由自己承担基础设施建成可能面临的风险。这些“风险”,有些确实存在,但有些是由于不信任和信息欠缺而产生的情绪化臆断。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邻避”冲突难以避免。但说到底,这种“不要建在我家后院”心理的泛化就是一种社会失灵。若是公共设施的建设失去执行力,陷入“一闹就停”的怪圈中,那便可能会挫伤社会资本投资公共设施的积极性,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居民利益和城市发展。

“邻避”效应,是城市治理的一门“必修课”,不能指望通过简单粗暴的处理就快速解决,而应循理分析、做好沟通和协商工作。化解“邻避”困境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决策者、建设者和居民之间学会换位思考和行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良性互动。

一方面,公众可以通过参与减少抵触。比如在公共设施的建设规划之初,若公众能够参与决策过程,最大限度地了解项目,就一定程度上消减其“决策被动承受者”的心理感受,避免产生一种“被剥夺”的感觉。另一方面,决策者也应站在居民角度考虑问题,做好相应补偿。有关部门应该看到,补偿是多元化的,单纯的经济补偿未必能够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反而可能引发“被钱赎买”的心理恐慌。除了经济补偿外,或许有时通过改变“邻避”设施的外形、颜色、规模等物理特征就可以大大提升公众的接受度。此外,也可以在设施规划中,通过对“邻避”设施周围的空间进行环境改造和生态恢复,从根本上减少“邻避”设施给居民带来的影响。(许晓芳)

关键词: 邻避效应 换位思考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