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B站、快手,这些短视频软件上不仅有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也活跃着不少名师。罗翔、戴建业、葛雅琦,从网上火到网下,他们的课不仅学生爱听,网友也爱听。在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中,网上名师的走红,也让我们思考,“网红”教师为何能红?好老师的标准有什么变化?(8月26日《光明日报》)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的当下,在线教育也成为一个“富矿”;网络教师有很多,“网红教师”却相对稀缺。与一些职业化的网络教师相比,有些“网红教师”是身兼数职的“斜杠老师”——他们都是大学、中小学的在职老师,有自己的教学、科研和育人职责,在扮演好自己的主要社会角色之后,他们将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课”上。
那些深受网友们喜爱的“网红老师”,在线下或许本身就是深受学生们喜爱的“好老师”。因为在同一所大学工作,我曾经多次见到过戴建业老师;多位文学院的学生跟我说,戴老师的课要提前数个小时去占位置;戴老师讲课的时候,连教室门外和窗户边都站了不少人。要想成为一位“网红教师”,必须对教书育人保持笃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纯粹地、执着地、充满敬畏地去做一件事情,让有些老师具有了“点燃”课堂教学的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老师们要想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离不开知识创新。太原小学教师葛雅琦将每个知识点都变成儿歌手舞足蹈地呈现出来是知识创新,戴建业老师故事化叙述的“魔性解读”也是知识创新。
线下的“教学名师”能够成为“网红教师”的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具有“互联网思维”——要突出“用户导向”,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赢得用户的信任与认同;要强化“需求导向”,学生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知识服务;要凸显“互动导向”,让教育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那种照本宣科念讲义、在陈词滥调里自弹自唱乃至孤芳自赏的做法,很难吸引学生。说到底,老师有没有能力和水平,有没有用心用情,学生们很容易感受到。在线下,学生们或许用打瞌睡、玩手机、看闲书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在线上,当网络教师达不到他们的期待,就会直接选择退出。
知识创新、个性化表达和互联网思维,是成为“网红教师”必不可少的三种素养。“网红教师”的这些闪光点,值得所有老师学习和借鉴。伴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技术和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好老师和好课堂的标准依然没有变。我们不能只看到“网红老师”表面上的风光无限,却忽视了他们的价值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