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儿童灾难教育的提案》(简称《提案》),教育部经商国家卫健委、应急管理部,已于近日予以答复。《答复》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未成年人是重点保护对象。教育部对儿童灾难教育高度重视,将其融入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科学等课程之中。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立‘增强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课程目标,有关课程标准分学段系统安排‘安全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避险的知识与方法’学习内容。”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危险、意外甚至是灾难常常不期而至。很多时候,人们都无法准确预知各种风险灾祸的降临,如地震、火灾等等。所能做的是事前加强防范,事后做好抢险救灾,特别是事中第一时间正确、妥善的紧急避险和应急处置往往尤为重要,它能将危害后果和灾害损失尽可能的降低,最大限度保障安全。
因此正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未雨绸缪,着眼于防患于未然,提前做足各项功课,做好安全避险和防护准备,掌握必要的安全防护技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才能在意外和灾难突然到来之时沉着冷静、正确应对,达到保护自己、减少损害的目的。
所以平时的准确非常重要。要明白,危险、灾害面前没有大人小孩之分,更不存在“少儿不宜”一说。相反,由于未成年人相对而言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都较为欠缺,因此受到的伤害可能更为严重。由此可见,安全教育、避险培训、自救训练这些必须坚持“从娃娃抓起”,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不愿让他们过早了解这个世界危险和残酷的一面。这样对他们不是仁慈、不是爱护而是戕害。
这方面的教训真是太深刻了。在很多事故意外以及灾难祸端之后,人们总是发现受伤最深的其实是可怜的孩子。如在每年夏季,几乎都会一起接一起的发生溺水事件,而溺亡的多数都是花蕊一般的孩子,这对他们和他们的父母来说实在是太残忍了。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小孩喜欢玩水以外,安全教育特别是针对溺水防范自救能力的缺失,无疑是重要祸首。
如此看来,此次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加强儿童灾难教育的提案,就显得非常必要。只有学会避险、平安成长,孩子们才有未来可言。什么课都可以后补,但这堂安全课,事关生命安全,必须尽快补上。并且越早落实,就能越多挽救孩子的性命,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从教育部就此事的答复来看,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这件事目前已经在做,且已在相关课程中有所体现。而且“目前,教育部正进一步在课程教材中强化灾难防护教育。”此外,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切实加强校园安全事件应对工作,着力提升师生的自救互救能力。
希望学生安全教育能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知危险、会避险、懂防护、善自救的安全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