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婚姻登记程序简单,新人填表、盖章即可迅速领证,缺少仪式感,而这一场景有望迎来大变化。民政部、全国妇联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探索开展婚前辅导,提升结婚颁证服务水平,建立地方领导、社会名人颁证制度等举措。( 红星新闻)
婚姻登记将从“简单程序”中迎来“领证仪式”的新场景,给婚姻登记嵌入“仪式感”,通过引导婚姻当事人宣读结婚誓言、领取结婚证,在庄重神圣的仪式中宣告婚姻缔结,让当事人感悟铭记婚姻家庭蕴含的责任担当。《意见》还提出建立地方领导、社会名人颁证制度,鼓励当事人邀请亲朋好友共同见证。同时,婚姻登记还赋予婚前辅导内容,包括宣传婚姻家庭文化、家庭责任、沟通技巧、家庭发展规划等。
如此婚姻登记大变化,不仅是让婚姻登记有了“仪式感”,而且给婚姻登记赋予深刻内涵,让“婚姻”注入“责任担当”。这不仅是用心服务的需要,更多是对伟大爱情的呵护,体现对新人的关爱细节。诸如,宣读结婚誓言,以及《意见》提出探索离婚冷静期内对当事人开展婚姻危机干预的有效方法和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变化,无不透出对神圣的婚姻大事的关爱。
婚姻是社会制度,本质是服务社会的,所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不要简单漠视婚姻价值。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离婚率也在持续攀升。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我国离婚率连续15年上涨。因此2019年12月24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有委员建议,婚姻家庭编草案中涉及的“离婚冷静期”适用应当设立甄别机制。
婚姻登记有了“仪式感”让新人铭记责任担当,远离轻率离婚。婚姻关系的存废,既是个人权利,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也负载着社会功能,一旦结婚,双方应该有责任担当。因为婚姻不仅仅是自然本能的私人行为,它负载着繁衍生命、养老育幼、维系伦理亲情的功能。轻率离婚是对家庭、对自己、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轻率离婚当然也意味着整个社会将要付出更高的社会成本。
家庭是“社会细胞”,家庭和谐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婚姻不仅是家庭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婚姻登记嵌入“仪式感”,是对神圣婚姻的呵护,爱情的保卫。彰显细节关爱的良苦用心。婚姻登记嵌入“仪式感”这种温和干预的方式,彰显政策关爱,既体现了对公民婚姻自由的尊重,又对公民的行为予以引导,在婚姻关系面临冲动解体风险的情况下,是一种恰当的选择,也是对公民权利的另一种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维护家庭稳定的“粘合剂”,社会和谐的“稳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