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暴35次才报警”打破沉默必须要凝聚共识

2020-09-14 10:54:16
来源: 东方网

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面对暴行,女性平均被虐待35次才会选择报警。(9月13日《法治日报》)

伴随着社会变迁,人们对家庭暴力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反家暴“人身保护令” 到“婚前家暴查询制度”再到“旁观者有权劝阻家暴”,将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反家暴从过去的“事后介入”转变为过程中制约、事前防范。然而,“被家暴35次才报警”犹如一面镜子,提醒和警示人们:反家暴虽然取得了可喜进步,但依然任重而道远。

触目惊心的数据、许多人的切肤之痛,都一再地告诉我们,反家暴并非小事,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起来。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受害者对家暴采取了一种隐忍态度;发生在私人场域的家暴,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很容易成为“沉没的声音”。等到忍无可忍,一些受害者才通过报警等方式寻求外部的社会支持。

家暴表面上是体力的较量,实质上却源于权利的失衡。那些在生理、财富、声望、人脉和社会资本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明明不幸陷入了家暴的泥沼,却有口难言、难以摆脱困境。在一些家庭由于丈夫收入偏低,成为妻子眼中的无能者和失败者,也经常承受着家暴带来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与伤害。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家庭成员之间难免会产生摩擦与纠纷;面对观念上的冲突和利益上的博弈,一些人不愿意“有话好好说”,而是迷恋“暴力育人”——在冷漠、暴戾等不良社会心态的裹挟下,施暴者总是先入为主地断定对方不顺从、不听话、不合作;觉得自己的利益、权利和尊严受到侵犯的他们,产生了情绪问题;为了解气和出气,他们将不满和愤怒以暴力的方式发泄到亲人身上。

“被家暴35次才报警”告诫人们,对消除家暴现象不要盲目乐观。在一些人的脑海深处,依然觉得家暴在某些情况下情有可原,有些时候家暴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消除家暴的文化基因和社会土壤,需要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家庭不是法外之地,家暴也不是家务事;对家暴“零容忍”、给予弱者对家暴说“不”的底气,不仅需要法治伸展,也需要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在看待家暴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将注意力聚焦在受害者“为什么挨打”的问题上,而是要将重心放在如何惩戒施暴者上。法律在执行过程中更加精细化、更有操作性,公共部门通过良性互动形成合力,热心民众愿意伸出援手;只有真正形成了对家暴“零容忍”的共识,家暴受害者才会打破“被家暴35次才报警”的长久沉默,敢于“首次挨打就选择报警”。

关键词: 家暴 35次 报警 共识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