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等、靠、要’的思想,我们成立山夫合作社,就是要用不等不靠、敢想敢干的精神激励更多残疾人,让他们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福建省南安市向阳乡山夫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连生对记者说。
山夫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是福建省首家残疾人合作社,在林连生的带领下,山夫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帮助向阳乡及周边残疾人贫困户实现脱贫,重拾信心。
“我发现大部分残疾人都希望养活自己,不做家里的负担,有个普通工作就很满足。”林连生说。但是在类似向阳乡的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残疾人找工作难上加难。“7岁时的一场意外导致我失去了右臂,作为一个残疾人,我更能体会到他们需要信心鼓舞和一个展示的平台。”林连生萌生了创建残疾人合作社的念头。
说干就干,2011年,在林连生的号召下,7个村、12户共筹集了12万元,山夫合作社在南安市向阳乡正式成立。“当时许多人都不相信我们这些残疾人能做出什么事业来。”林连生说。凭着一股韧劲,合作社在卓厝村流转了近30亩的土地,搭建了7亩多的大棚,种植了空心菜、丝瓜、韭菜和芦笋。
创业不易,残疾人创业更是困难重重。首先是劳动时的不便。例如搬运一袋50多公斤的化肥,两名上肢残疾的社员要靠肩膀顶着走,手脚不灵活、走路慢,社员深夜打着手电干活是常有的事。其次还要面对自然灾害。2012年3月,向阳乡遭遇了30年一遇的冰雹灾害,林连生和社员们咬紧牙关,坚持守好菜地。两个月后,第一批空心菜成熟,收成650公斤,他们收获了第一桶金。
经过十年的耕耘运作,山夫合作社已形成了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拥有8个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共500多亩,辐射带动1000多亩,拥有“咱厝人”“昭惠粗粮”2个自主品牌,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合作社成员也从当初的12户发展到111户,帮助300多个残疾人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
与此同时,山夫合作社还制定出一套包含技术培训、种苗供应、保价回收等的帮扶模式,形成了完善的扶贫产业链,降低了种植风险,提升农户信心。针对残疾人贫困户,山夫合作社采取家庭精准帮扶的模式,根据残疾人的具体情况,为每户制定一套帮扶方案。如今,这套帮扶模式不仅在向阳乡推广,还辐射到了其他乡镇。林连生告诉记者:“我们曾帮助马迹村的一个残疾人创建了30多亩的示范基地,为他免费提供物资和2万元创建基地。后来,这个基地又帮助了5户残疾人家庭,如今每年可以产生效益10到20万。”
通过“造血”式扶贫,山夫合作社辐射带动300多户家庭实现脱贫,每户月增收1800元以上。2018年,山夫合作社引进了台湾蜜薯,种植范围已经覆盖了向阳乡的家家户户,“不止是残疾人贫困户,很多正常家庭也在种。”林连生说。未来,他希望山夫合作社不等不靠、敢想敢干的精神能够激励更多残疾人,将合作社的扶贫模式进一步推广,带动更多残疾人贫困户重拾信心,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