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杭州一名小男孩误剪头发后拍视频向舅舅道歉。舅舅称外甥听妈妈开玩笑说正月剪头发舅舅会消失,很害怕。看到他一本正经道歉,舅舅称很可爱,原谅他了。
在不少地方,正月理发都是一种禁忌,认为此举不吉利甚至对舅舅不利。前不久,著名相声演员岳云鹏带着外甥理发的新闻,引发围观与讨论。如果我们去理发店观察,就会发现虽然正月理发的消费者不多,但并非没有,有的理发店还存在着“客满”情形。由此观之,对于同样一种习俗,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认知与理解。
禁忌说到底是一种深层次的行为规则,这个规则就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认同与遵循的价值系统与规范系统。人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以及怎样为人处世,都是按照这个行为规则进行的,并由此表达了人们对周围事物、人际关系的看法、理解、情感和信仰。“正月不理发”既饱含人们对血缘和亲情的重视,也承载了趋利避害的利益诉求,见证着老百姓的爱与怕。
“正月剃头死舅舅”说到底是一种假性因果,将两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事情进行了生硬的关联。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有的习俗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防范风险、表达利益诉求与情感的需要,最终通过口口相传、代际传承,成为一种惯例和传统。伴随着急剧的社会变迁,不少习俗变得不合时宜,成为束缚和禁锢人们的“文化枷锁”。对这些习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助于给人们松绑减负,让人们轻装上阵。
舅舅和外甥之间通常难以发生直接的关联,妈妈成为连接孩子和舅舅的沟通桥梁。正月理发对母亲没有影响,反而对舅舅有不利影响,“隔山打牛”显然背离常识。此外,舅舅的命运没有和自身的角色扮演挂钩,反而受制于外甥;倘若外甥恣意放纵、别有用心或者无知无畏,舅舅就“躺着中枪”,哪有这样的道理?“正月剃头死舅舅”没有事实依据,经不起逻辑推敲和思维分析。
传统和习俗并非就意味着因循守旧、一成不变。恰恰相反,只有让传统和习俗在时间延续中找到与当下时代处境的最佳结合点,与时俱进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相遇,才能体现传统的现代价值,彰显习俗的内在生命力。如果拘泥形式却忽略、漠视社会变迁,传统和习俗就会让人“伤不起”。
正月理发不理发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传统和习俗流淌在血液里、绵延在精神中。能否合理引导传统和习俗的变化,其实也是一个文化类的“治理考题”。就像“网购拜年”“微信红包”成为新年俗、有些地方取消磕头拜年一样,习俗既可以被建构,也需要被摒弃。破除“文化枷锁”,塑造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关键词: 正月不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