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茶叶”乱象整治 还是要靠市场力量

2021-03-03 11:47:31
来源:东方网

月26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李仰哲到所联系的泉州市调研“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开展情况。在安溪县专题调研和督促“天价茶”整治工作。(福建日报3月1日)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和地位不可或缺,价格上也应该相对亲民,普通群众都能接受。但是目前福建等市场上一些茶叶每斤动辄售价成千上万元,乃至10多20多万的“天价茶叶”,显然背离了这种准生活必需品应有内涵,难免让人遗憾和关注。

上个月中旬,福建部分岩茶价格呈现数倍乃至一二十倍增长,从每斤数千元、上万元涨至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被媒体再次曝光。之所以说是再次,是因为近年来,福建“天价茶”屡次被媒体关注,甚至多次被新华社点名——2018年4月,新华社刊发《动辄数万元甚至二十多万元一公斤的“天价”茶叶是如何“炒”出来的?》;2019年4月,新华社刊发《随意贴“大师”“山场”标签,1斤岩茶能炒到几千元到数十万元!》。福建“天价茶”之顽固,由此可见一斑。

问题是,福建“天价茶”背后,不仅是个市场问题——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行业发展,更是个政治纪律问题——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天价茶”榜单还成了送礼的重要依据,这无形中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甚至有可能诱发“四风”和腐败问题。

也正因为这样,福建上至省委书记关注,下至各级各地纪检监委部门出手纪律等整治、整顿,直接上是执纪监督问题,深层面则是维护茶叶市场问题——让老百姓对福建茶这一日用品喝得起、喝得安全、喝得放心,有助于市场“天价茶叶”的回归正常,值得肯定和期待。但显然,这不应成为整治“天价茶叶”的全部或者说主体。

稍稍研究不难发现,目前福建“天价茶”的成因,最主流的无外乎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单纯炒作概念等的结果。比如起一个高大上名字、豪华有趣的外包装等进行大力宣传,然后出售高价。对这种情况,应该说是一种你情我愿的市场行为,没有什么明显违规。二是虚假宣传的结果。这包括虚假傍名牌、功效虚夸、产地虚报、傍名师等。这种获利方式与《价格法》《广告法》规定的经营者不得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相悖,是一种明显的商业诚信缺失、价格欺诈、经营欺诈和违规巨额牟利行为。

还有一些“天价茶叶”使用的营销手段,违法与否直观上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单独具体分析。比如依靠“讲故事”卖天价茶叶的情形。如果相关的“讲故事”是实事求是的、有据可查、有资料记载的,消费者因此与之交易,则是一种合法市场行为,有关部门不宜强制干预;如果所“讲故事”有虚假成分,甚至完全就是杜撰,则涉嫌虚假诱导违法。

此外,长期以来市场上“天价茶叶”之所以一直存在、大行其道,甚至愈演愈烈,经营乱象不断,从更深层上说还与目前市场上茶叶制作工艺的强制标准缺失、产地溯源还不到位也有着深层的联系。

由此不难看出,福建等“天价茶”的出现,虽然送礼等腐败的“不正之风”有助推作用,但说到底还是一个市场问题,最终的解决办法无疑还是要对症下药依靠市场力量解决。一方面,有关部门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社会宣传正确的用茶理念,不能仅凭名称、外包装等就盲目付款消费,怯除市场需求基础;再一方面,市场监管等部门,需要及时出手依法对此进行打击和治理,补上监管空白;再一方面,也需要有关方面尽早对茶叶的生产出台相对明确的生产制作标准,并加快茶叶产地溯源的落地,铲除“天价茶叶”各种虚假违规经营的土壤和条件。

关键词: 市场力量 整治 天价茶叶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