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环境“顽疾”。我国目前已有31个省份发布了塑料污染治理相关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也提出了相关要求,但废弃塑料污染仍未得到缓解。在今年两会上,九三学社关于加强废弃塑料污染治理的建议,提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3月11日《科技日报》)
上述建议换个角度讲,就是治理“白色污染”,科技要唱主角。在笔者看来,这不仅可行,而且必要,应该说是牵住了事物的“牛鼻子”,只要落到实处,就可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随着科技的进步,可降解材料作为替代传统塑料的新型材料,目前已在一些领域开始推广使用,比如一次性购物袋、一次性吸管、一次性餐具等。但从现实看,目前我国每年塑料袋的使用量超过400万吨,可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不超过35%,大量废弃塑料仍在污染环境。
为减少塑料等污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今年1月1日起,“禁塑令”在全国生效,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和发泡塑料餐具、超薄塑料购物袋等,可降解材料产业迎来了“春天”。
但就此而言,显然不够。一方面,环保设施不完备、技术落后、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着再生塑料行业的发展。加强塑料回收处理基地建设及装备改造,通过专项基金、设备补贴、定向贷款等方式鼓励塑料再生回收利用装备升级换代,促进废弃塑料再生利用的智能化、规模化和清洁化发展,应成为主要抓手。
另一方面,可降解材料行业发展还需国家加强产业引导,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大幅增加投入”,并首次提出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这位可降解材料行业发展,为治理“白色污染”带来了新的契机。
更主要的,还在于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装备技术水平。要以塑料全生命周期为基础,从原料、合成、加工、使用和处理各环节,加强科技创新,创新塑料废弃物再利用的工艺流程,研发创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为再生塑料开辟适合的应用途径,以期把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这一环境“顽疾”最大限地“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