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被诈骗10万余元”无关“书白读了”关乎社会心态

2021-03-12 11:05:31
来源:东方网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被诈骗10万余元一事,引发网友关注。“对于学校来说,更多是想保护学生的隐私,照顾他的情绪。”对于社会舆论提及“博士生也容易被骗”一说,该校研究生管理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陈旧、老套的骗术并不高明,却诈骗了博学之士不少钱。不论是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还是久在象牙塔社会化不够充分,抑或精神世界不够强大,团队化、技术化、表演化的骗子们乘虚而入,不仅给博士带来物质损失,还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与伤害。

在一个盛行“浅阅读”的社会中,“博士被诈骗”被围观者蜻蜓点水、断章取义解读。博士作为知识精英,原本被人仰视;现如今却因为被诈骗,成为被俯视的对象。一些人借题发挥,重弹“读书无用论”的老调;部分人觉得博士在相对封闭的校园呆久了,和社会有些脱节和断裂;还有的人认为,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智商高情商,在某些方面突出的人们在另外一些方面或许会存在短板与不足,毕竟人无完人……博士并非一个同质性整体,少数博士被诈骗并不意味着一个群体出现了问题,要避免对博士进行污名化。

在与一些学历不高的骗子的较量中,一些知识精英败下阵来。“博士被诈骗”并不意味着“读书无用”,只能说明他们在风险防范、社会化和精神家园建设上存在漏洞。部分博士甘坐“冷板凳”,在实验室、图书馆等地方度过大部分时间,难以招架和应对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升级的诈骗套路。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将板子打在对人性复杂多变和现实生硬残酷缺乏深刻认识的博士身上,却对诈骗者网开一面。

透过“博士被诈骗”这面镜子,我们也可以打捞一个群体的生存生态。这位博士之所以上钩,是因为他存在网络贷款这一客观条件。超前消费既可能和博士的消费文化有关,也和他们的消费能力密不可分——在通常情况下,博士们不会继续伸手找家里要钱;一旦校方和导师提供的经济资助不够,就会入不敷出,让一些博士存在着生存压力。通过网络贷款进行超前消费既有消费主义的驱动,也和博士群体脆弱的生存生态息息相关。面对“博士被诈骗”,我们不能只当笑话看,却忽略和漠视了他们的利益诉求。

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时代,情绪性的先入为主,轻率糊涂地吐槽讥讽,本质上都是浮躁、冷漠、炒作等不良社会心态的产物。与之相比,校方的表现可圈可点。关注当事人的心理健康,注重保护学生隐私,懂得换位思考和包容体谅,受害者需要的是 “雪中送炭”,而不是“二次伤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谁都有可能被骗。与其群嘲博士“书白读了”,不如加大对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

关键词: 博士 被诈骗 书白读了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