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十七房村老党员郑雪浩过90岁生日,家人和他商量,老人表示办酒席没啥意义。看到村里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举办了很多文化活动,郑老“灵机一动”:很多上年纪的人喜欢听走书,何不拿出办寿宴的钱,请大家听走书。经过筹备,走书专场于3月18日启幕,一直持续至4月中旬。(3月30日《宁波日报》)
作为一种传统习俗,为高龄老人举办寿宴往往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仪式感;然而,宾客团团围坐,放开肚皮大快朵颐之后,一场寿宴下来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不办寿宴办戏宴”并非“差钱”,也不是因为子女不乐意,而是源于老寿星渴望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将举办寿宴的2.7万元用来满足乡亲们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不办寿宴办戏宴”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闲暇生活,也让老人90岁大寿变得更加热闹、更加持久、更有意义。举办寿宴短则一两天,长则三五天,同样的费用可以邀请专业走书团队来村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表演,请乡亲们免费观看。从这个角度上说,“不办寿宴办戏宴”并非不够理性,而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转变和价值排序的重塑。
作为宁波地方传统戏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书通俗易懂,说唱并重,辅以形体动作,表演富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不办寿宴办戏宴”持续一个月时间,不仅给“走书迷”带来了视听享受和精神愉悦,也助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非遗传承人同样也有经济诉求;当手艺人不再为生计发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会得到更好地传承。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走书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进行了精神洗礼;将宁波革命烈士冯和兰英雄事迹加入表演曲目,让观众在享受精神文化盛宴的同时接受了党史教育,增强了家国情怀。
不办宴席为村里修桥,不办寿宴办球赛,不办寿宴办戏宴,移风易俗不能只靠口号,而是需要更多普通人的参与。不办寿宴固然少了一些觥筹交错、把酒言欢,将操办酒席的费用用在慈善和公益事业上,岂不更好?这样做不仅完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丰富了乡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村民之间的社会互动和社会联结,让乡村更有生机和活力。
对于寿星及其家人而言,“不办寿宴办戏宴”非但不“丢脸”,反而会让他们“长脸”。毕竟,“不办寿宴办戏宴”不仅让村民们节省了人情往来的经济支出,也让他们免费享用了“精神食粮”,自然会得到村民们的尊重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