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报喜不报忧”的底线 “朋友圈屏蔽父母”并非“不孝”

2021-04-14 09:51:33
来源:东方网

你会在朋友圈屏蔽父母吗?记者就这一话题在光明日报微博进行了一个小调查,截至4月5日有26.8万人阅读了这一话题,1563人参与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3%的人会在朋友圈屏蔽父母。(4月13日《光明日报》)

父母和子女原本是血缘至亲的“一家人”,但现实中却有六成多年轻人在其微信朋友圈里屏蔽了父母。这并非新鲜事,腾讯新闻2018年公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里就提到,52%的子女曾经屏蔽了父母查看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没有加过父母好友。对此,为人父母者应当多些理解和宽容。既不能简单归咎于“代沟”惹的祸,更不能将此误读为子女“不孝”。

人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里,子女对于父母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也正是基于两代人这种“过密”的关系,让多数父母拥有喜欢“融合在一起”和“知子莫若父”的心理企盼,甚至会为此做出些急于探究隐私的“蠢事”。比如私拆子女来往信件,偷看孩子日记等。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参与到孩子的微信朋友圈也成为父母了解子女的一种“爱”的表达:他们想知道孩子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吃了什么东西,心情是好是坏。

不过,许多年轻人似乎对父母的这种过度参与和过分的“爱”并不认可。他们想挣脱父母的“庇护”,自我成长、独立行事。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和见识提升,他们甚至已逐渐意识到父母说的不一定都对。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屏蔽掉父母,就是怕他们唠叨、担心,怕父母过多干预他们的生活,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现实中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而许多子女与父母沟通的原则也是“报喜不报忧”。从这个意义上说,子女屏蔽父母不是一种“嫌弃”,而是一种别样的关心与“爱”。正如有网友认为,“避免冲突才是孝。”

其实,即便是家人甚至是夫妻,适当保持边界和拥有些许隐私也是必要与正常的。当代年轻人接触互联网、融入全球化,边界意识要比父母强得多,比如公与私、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朋友圈分组等。尤其是父子两代人之间,更非完全的自我暴露,而是有意识的、有选择地沟通交流。比如,父母不会将夫妻感情不和的信息,告知孩子。跟孩子聊天,同样恪守“报喜不报忧”的底线。

孩子教会了父母使用微信,却在自己朋友圈里又屏蔽了他们。这不失为一种有趣的社会现象。但我们从中读出的,却不是他们与父母关系不好,而是年轻人主体意识、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增强。年轻人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学会独立思考、能够独当一面,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目标。

事实上,朋友圈屏蔽父母,并不妨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沟通和正常交流。在通讯发达的今天,子女与父母的沟通是畅通和多元的,朋友圈不能成为唯一选项。通过“一对一”的身边陪伴、微信聊天、电话交流,更能体现亲情、孝心。诚如专家的忠言:对年轻人来讲,真正的成长,是要学会关心父母,满足他们的需求,及时沟通,去面对、解决父母的担心和被关心的需求。

关键词: 朋友圈 屏蔽 父母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