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艺术夜校抢手程度甚于以往 这个思路值得借鉴

2021-04-14 09:55:47
来源:东方网

5大校区,46门课程,近1200个名额5分钟内被抢空,去年“火”上热搜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市民艺术夜校今年增加了一倍名额,抢手程度却更甚于以往。4月12日晚,总校6个班级率先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课,180名学员进行了他们的艺术夜校“初体验”。今年下半年又有5个区确定加入,使市民艺术夜校总招生人数达到2000个名额。

对60后70后来说,这一幕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上世界八九十年代,夜校可以说是一道社会文化风景。青年人去文化宫读电大、夜大,去艺术馆学艺术,少年儿童去少年宫搞活动。由于各种原因,夜校基本消失,代之以市场化培训,文化宫、艺术馆的公益功能在萎缩。而从多年的现实来看,在市场化培训中,青少年占大头,中青年培训份额较少,不仅门槛较高,而且价格较为昂贵。有些人不是不想学习艺术,但学不起。

市场化不可能包罗所有的民生需求,在市场化不足或不愿承担的地方,则需要公共服务和公益化来补短板。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艺术教育项目,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定位在18至55岁中青年人群,直击民生痛点,自2016年开办以来,吸引、引导了众多零基础中青年群体走进艺术之门。

以群艺馆为例。他们对接了丰富的社会机构资源,推出了一系列热门课程,低廉的收费仅能覆盖师资成本,不少老师都是以低于日常授课费用的价格参与进来的。比如,零基础要求、500元上12次课的公益价格、高水准的授课质量、周一至周五晚在总校和分校分别有课程交叉推进,50秒名额就被抢空。500元的“公益性收费”起到了一定的“经济杠杆”作用,让报名者能够更加珍惜夜校课程,也利于养成市民文化消费的习惯,为市场培育起一批新的受众。

那么,这里的老师既有上戏的专业教师,也有巴塞当代美术馆馆长,还有五星级酒店大厨……人家老师为何不去社会机构上课赚更多钱呢?据介绍,他们更多是希望向中青年群体普及自己的艺术门类。也就是说,钱虽然重要,但他们更喜欢这种夜校的氛围,感受学员对教师的尊重与热爱,通过学员的成果和带动,看到自己的成就感,满足的是更高需求。

而对政府来说,这种公益化培训甚至可能会贴钱,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市民因此具有更好的审美价值观后,给城市带来的则是市民文明修养的提高,节省了城市治理成本;市民审美能力的提高促进消费升级;市民完成培训后,又可带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型。同时,文化宫、艺术馆“满血复活”,又形成夜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市民在满足艺术需求的同时,还满足了社交需求。新“朋友圈”的共享共助,又在提升着城市的文化含量。

如何通过满足市民对更美好生活的需求,进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市民艺术夜校火爆上海,这一思路,或许值得各地城市借鉴。

关键词: 市民艺术夜校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