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式尽孝”与“常回家看看”不冲突

2021-05-14 14:35:20
来源:南方日报

小到瓜果蔬菜,大到电器大件,今年“母亲节”期间,围绕新一代年轻人“通过一个又一个包裹来弥补自己不能陪在父母身边的遗憾”引发争议。在网购新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做法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必然,还是“偷懒、图方便”?网购包裹与“常回家看看”相比,是否少了些许亲情温度?且看网友怎么说。

与“常回家看看”不冲突

■丁家发

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子女陪伴在父母身边尽孝,当然是传统美德。然而在现代社会,留在父母身边的,毕竟只是一部分人。为人子女,要么背井离乡打工谋生,要么在异地工作或安营扎寨,无法“常回家看看”。而在节假日,再加上需要加班或忙于其他事务等原因,很多子女都无法陪伴父母。对此,大部分父母都会理解子女的苦衷,尽管心里有一些不悦,但嘴上还是说“没关系”。此时,子女打电话回家,一句关心和问候,便会令父母激动不已,何况还能在节假日收到子女的礼物呢。

可以想象,当父母收到子女快递送来的礼物时,肯定满心喜悦,还有可能当着亲朋好友或左邻右舍的面,拿出子女的礼物炫耀,满足一下“虚荣心”。“网购式尽孝”,同样能让父母在心理和情感上获得满足,并没有什么不好。

反观有的子女,经常以工作繁忙没时间为借口,不仅不“常回家看看”,节假日连礼物也不买,甚至没有一句问候。这样的子女就算与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也形同陌路,又有何孝顺可言?

其实,“网购式尽孝”与“常回家看看”并不冲突。工作繁忙,选择“网购式尽孝”的同时,通过打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多问候和关心父母;平时有空闲时,则选择“常回家看看”陪伴父母,以纾解他们的思念和孤独,真正让他们老有所依。理性看待“网购式尽孝”,就不会非此即彼。

佐证“陪伴式尽孝”的稀缺

■张玉胜

以物质寄送来表达孝心的做法由来已久。早在人们尚不知“网购”为何物的经济欠发达年代,就有不少在异地工作的子女,逢年过节以电汇钱款或邮寄包裹的方式资助远在家乡的父母及家人。如今将此等尽孝冠以“网购式”称谓,彰显当下的高科技特征与新时代气息。

“网购式尽孝”不乏合乎情理的温情与无奈,但说到底却仍局限于物质敬老的狭隘层面。虽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但“买买买”的物质赡养毕竟不能完全取代亲情陪伴的“常回家看看”。老人晚年生活最缺乏的不是时髦衣物、时令瓜果和时尚电器,也不是吃点喝点稀有高档食品,而是期待子女的陪伴和精神慰藉。“空巢老人”最难捱的是无人陪伴的寂寞和孤独,表达孝心就当尽力直抵老人思念子女的软肋,陪伴是子女零距离和最现实的孝意表达。

“网购式尽孝”冲上热搜间接佐证了“陪伴式尽孝”的稀缺与不易。让“常回家看看”从法定义务走向孝道现实,不能仅靠提升子女的孝道自觉和孝义境界,还需政府、企业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政策温情和制度宽松。比如出台更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惠老政策,让子女有时间、有条件、有意愿“常回家看看”。尤其是要切实完善和落实探亲假、带薪休假等既有制度,让“陪伴式尽孝”不再成为老人奢望。

折射互动方式的变革

■杨朝清

“网购式尽孝”固然不能和父母面对面,却也可以“屏对屏”,一份份礼物承载着年轻人对父母的牵挂与关爱。“网购式尽孝”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展了人们与父母亲人联络感情的途径,让亲情互动变得更加低成本、更加高效率。

急剧的社会变迁,让很多东西都在改变。父母从家乡寄给子女土笋冻、腊肉等特产,子女从城市把衣服、电器、鲜花等寄往家乡。“网购式送礼”改变的是互动方式,没有改变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的牵挂与祝福。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许多家庭并不缺吃少穿;与礼物相比,人们更在乎的是礼物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认同与温暖。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时代,这或许是最值得珍视的东西。

关键词: 网购式尽孝 常回家看看 冲突 尽孝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