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捐献器官”引发村民文化震惊 成人之美需要打破观念壁垒

2021-06-09 11:43:17
来源:东方网

近日,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举行了一场特别的葬礼;除众多亲朋好友外,湖南省红十字会、湘潭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也在现场默哀并致辞。村民刘某做装修工程时,不慎从高处摔落,医治无效。在姐姐的提议下,父母同意捐赠刘某的器官。目前,捐赠的器官已经挽救了6位生命濒危的患者。(6月8日《湘潭日报》)

在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风险社会,农民工务工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让一个家庭陷入了悲痛之中。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农民思想陈旧、观念保守,难以接受新生事物,很容易在滚滚而来的现代化进程中“慢一拍”;然而,“农民捐献器官”却犹如一面镜子,生动、鲜明地说明身份标签和角色扮演没有必然的关联。那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农民,也同样可以参与公益。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意义之网”,就有什么样的路径和行动。不论是积德行善的道德叙事,还是让逝者延续生命,抑或是点燃另外一些生命的“希望之灯”,捐献器官作为一种“成人之美”,离不开人们的价值认同。对于公众来说,面对器官捐献也有一个抵触排斥—接触了解—信服认同—参与支持的过程;有的人价值观念转变得快,有的人转变得慢。

在乡土社会,“逝者为大”的传统观念,让亲人们对逝者的身体百般呵护,“不敢毁伤”;对逝者进行器官移植,难免会引发文化冲突。伴随着社会变迁,老百姓的生命观念也在重塑与更新——突破肉体观念的束缚,将器官捐献作为生命延续的方式,以及一个生命在这个世界存续的最好路径。

作为敢于“吃螃蟹”的人,“农民捐献器官”不可避免会引发当地村民的文化震惊。哪怕面对世俗的眼光,哪怕不能得到村民们的理解,刘某的姐姐、父母依然笃定前行;哪怕家庭经济困难,家属们也没有对器官捐赠的受益者表达过利益诉求。“农民捐献器官”的标杆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一种偏见;那些物质生活不够丰盈、生存生态不够优化的人们,同样可以参与公益。

千姿百态的社会流动,让我们经常置身于一个周围都是陌生人的环境之中。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通过器官捐献,素不相识、原本毫无交集的人们建立了社会联结;好好地活着,替器官捐献者好好看看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成为双方心照不宣的契约,成为一种发自心底的约定。

有句诗说,别忘了,你的世界我曾经来过。器官捐献实现了利他与利己的有机结合,既帮助陌生人摆脱困境,也让器官捐献者实现了生命的延续。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与人为善,“农民捐献器官”真正实现助人自助。让“生命”接力前行,需要更多的人们打破观念壁垒和思想障碍,给予器官移植更多的价值认同。

关键词: 农民工 捐献 器官 成人之美 观念壁垒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