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强求沙河粉、潮州菜像沙县小吃“出圈”

2021-06-11 08:44:32
来源:南方日报

近日,随着国务院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出炉,号称中国民间餐饮界“四巨头”之一的沙县小吃,携手另一“霸主”兰州拉面,与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等地方美食制作技艺集体上榜,激起热议。

广大吃货纷纷调侃道:原来我每天加班吃的都是“国粹”啊!沙县小吃都C位出道了,下一个是不是该轮到黄焖鸡米饭和麻辣烫了?

言归正传,沙县小吃等街头美食之所以大出风头,道理显而易见:相较于其他上榜项目,它们与大多数人的生命隔得更近,与普通人的感知、情绪和记忆贴身相亲,因而更能引发群体共情。这也再一次印证了一个事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华丽而空洞的“招牌”,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让它真正融入今天的四季流转、社会变迁、饮食起居、人间喜乐,才谈得上传承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沙县小吃是“活”在当下的成功典范。

此外,还有网友注意到,名录中还有两项广东本土美食,潮州菜烹饪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有人提出:怎样才能让沙河粉、潮州菜像沙县小吃那么“出圈”呢?

其实对于这个话题,应客观看待。一方面,入选非遗名录的是烹饪或制作技艺,并非简单混同于饮食本身,其价值内涵不能仅凭流行度一概而论。正如许多知名度极高的地方美食,亦未能入围国家级非遗名录一样。

另一方面,非遗是传统生活形态的载体,也是地方风土人情的体现。华夏之大,南北有别,风俗迥异,各方水土孕育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其跨地域传播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就以沙县小吃为例,虽然已经走出国门,也并非在全国范围内都能做到“战无不胜”,例如在笔者的家乡重庆,就因为口味不适合等原因门庭冷落。

准确说来,无论是沙县小吃还是螺蛳粉,它们的“出圈”涉及到许多复杂因素,除了口味、种类、定价,还牵涉到制作技艺、经营理念、拓展路径等。例如沙县小吃不仅定位精准,而且品牌意识很强,2004年就注册了商标,很早就开始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积极推行统一化、标准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而螺蛳粉不仅曾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惊艳亮相,还一直深受美食视频up主的青睐,众多娱乐明星为之打call。

对于这些让它们走向全国的推手,沙河粉等广式美食可以借鉴,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全盘照搬,一味效仿。非遗如人,人有千面,物有千性,立足自身特点,顺应现代生活需求,应时而变,守正创新,才能在弘扬岭南优秀文化之路上走得更长远。

关键词: 强求 沙河粉 网红 潮州菜 沙县小吃 出圈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